立即下载
武陵山片区农村经济振兴要靠实用人才挑大梁
2013-10-21 17:25:14 字号:

  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环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不多的状况。因此,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发挥好实用型人才的作为,是我们各级党和政府所不可忽略的。因笔者对此有亲身体验和深刻感触。即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21世纪的去年,我曾相继四次下村蹲点,但都因缺乏“懂农细胞”而造成种种遗憾。

  第一次,面对家畜瘟病束手无策

  第一次是在1987至1989年,那时我还在卫生部门工作。当时,为响应靖州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我与县里一批有志青年分赴经济较落后的14个边远民族村从事扶贫工作。我蹲点的地方是海拔较高、交通极为不便、文化和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地交苗寨村,村里仅有100余户人家。

  驻进村后,依据该村实际,我想了许多办法。一是利用自己来自卫生行业的优势,在入村不久,就发动村里兴建了一座简易引水式自来水工程,使当地群众摆脱了落后的担水方式。二是请来专家办班,引导农户种植天麻,增收效果明显。三是发动农户种植了玉米、高梁等旱粮作物。四是在县里扶持下,发动农户种植了板栗和葡萄等。

  然而,由于我缺乏 “懂农细胞”,在引导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与推广科学养猪、科学殖家禽等问题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更让我尴尬的是,农户在养殖时经常碰到猪瘟、鸡瘟、鸭瘟或耕牛发病等问题,当他们找到我时,我却束手无策。我至今还记得,有一家农户养了100多头小猪,但因遭受猪瘟,100多头猪全都死亡,当时损失达到5000多元。

  同样,分到其他村的近九成县驻村扶贫干部,也碰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据我所知,附近一个村养了1000多只拔毛鹅,但由于不懂技术,病的病、死的死、所剩无几。

  虽说后来县扶贫办向各驻村蹲点工作队员和村里党员、干部分发了有关养殖业、种植业的简易科普书籍及资料,但都因缺乏系统学习,成效不太大。

  因此,当驻村三年结束收队,向组织上交付《扶贫工作总结》时,我就总结了“今后县里向基层下派进村蹲点干部时,应注意挑选有学农懂农知识的干部入村开展工作为佳”的建议。

  第二次,不懂高科技向组织“诉苦”

  第二次下村蹲点是在1998年。我作为县政协机关的科级干部,被县里挑选到沿209国道的飞山乡二凉村开展扶贫工作,并担任队长,下面有两个队员,一个是卫生防疫站的,一个是林业派出所的。使我苦恼的是,我们仨都是搞农业的“文盲”。

  但由于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的重要部署下派任务,我们只有靠行政手段去努力工作。该村有一家小型杨梅饯加工企业,一位有志青年实施了反季节大棚菜种植,近10户农户开展了小山地水果开发。对此,我们都积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

  另外,该村处于城郊,交通方便,地理条件好,不少村民都积极投入优质稻种植。然而,我们三人对稻谷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都一窍不通,故对于农户实施高效农业的发展实践,根本无力进行引导。于是在次年年初,我们仨不得不向组织上“诉苦”,请求予以撤换。无奈之下,组织上只得答应了我们的要求。

  第三次,黑美人西瓜种植项目被坑

  第三次下村,是缘于2006年中央部署的新农村建设。我又被县里抽派到与外县接壤的寨牙乡汕头村驻村蹲点,且兼任了村上的第一支部书记。此次下派,仍为农业“文盲”的我,不免顿感压力。

  凭着经验,我为村里勾画了“向科技添财源,向荒山要财宝,向田间掘财富,向林业造金山”这一听来让人十分向往的发展蓝图。但还是受自身不懂农业科技的因素制约,这次下乡再度留下了新的遗憾。

  这一年里,由40多户农户牵头,进行了100余亩黑美人西瓜种植。当时一个外地老板上门推销种子,并承诺收获季节上门收购。但由于我是农业“门外汉”,根本看不出来瓜苗好坏,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也普遍缺乏农业类经济作物种植等实用技术,结果大家都被骗了。成瓜不仅皮厚,而且也不甜,根本没人买!平均每亩瓜地损失1万元,100多亩瓜地就是100多万元啊!损失巨大,教训也惨重。

  这年下半年,我发动该村30余户种植了近100亩紫叶莴笋。由于是第一次种植这种作物,农户们根本不懂得如何科学管理,最后收成不佳,收入只有原来预计的三成。

  还有,当年村里一些农户以联动入股的形式种植了大田香菇新项目,但当出现杂菌和出菇不均匀的现象时,我却无法为菌农提供“解危服务”。

  第四次,对养鱼死鱼无“秘诀”

  2012年5月,我作为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又被县委选派到横江桥乡新江村任科学发展观指导员。该村为库区移民村,水面养鱼是农户的主导产业。当我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水面养鱼,尤其是养殖质好、价高鱼类增收时,又被养鱼爱发病死鱼的“难题”困惑了,从而导致“养鱼美想”失了空。

  要注意多培养有“懂农细胞”的人员

  通过上述亲历的“遗憾”和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一点:在我国目前县管乡、乡管村、村管组的三级队伍用人机制中(特别是在起决策作用和指挥棒作用的县、乡两级公务员干部中),除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业务主管部门外,拥有“懂农细胞”的人员太少。

  这种“空白”和“短腿”的用人机制,是不能真正推进我国农村崛起、农民快步致富和富民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因此,我认为,围绕农村经济的快步崛起,应着力打造以下四种战略:

  1.走正规培育途径,着力打造“实用型人才”战略。在发挥好现有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人才作用的同时,国家还应加大对高等和专科农业院校的教育投入,多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后发的武陵山片区)的县、乡、村多培养输送懂农、精农的实用型人才。

  2.走跟班和培训途径,着力打造“提升干部素质”战略。即对武陵山片区县、乡、村在岗在任的年轻党政干部,应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人到市立以上涉农院校进修,使其掌握应有的农业实用技术,并让他们学成后返回原籍原岗位发挥作用。

  3.走多元灌输途径,着力打造“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战略。农民全面素质的提升,一是要靠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与开展多种培训;二是要靠懂行家专家和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实施手把手传授;三是要靠大力扶持,打造起多个特色鲜明的带动型“农业产业示范户”;四是要靠家家户户和农民群体自身在实践(包括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多学多钻。

  4.走长效推进途径,建立起使“实用型人才”奋发作为与热心奉献的激励战略。总的来说,应对我国农村县、乡、村实施以“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革命化”为导向的用人机制改革;具体来说,对带动农民快步致富的实用型人才(包括自学型实用人才),在经济上、荣誉上都应给予鞭策和鼓励,对贡献较大和能力非凡的实用型人才,应予以重用。

  总而方之,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后发的武陵山片区农村经济的振兴,要靠学农、懂牧、精种、通林及脑子灵、思路活、会经营、会管理的各类实用型人才发挥引导和领帅作用。诸如让学农、懂牧、精种、通林与深诣农林经营管理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生到农村当村官、乡官、县官发挥作为,就是一种极好的让实用人才挑大梁方式。如果这样做了,武陵山片区农村的经济振兴就有望了,特别是农民奔致富和国家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才会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单位: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政协)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王先培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