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飞山:"前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发祥地
2014-01-29 11:53:13 字号:

“前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发祥地——飞山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  邓炀(侗族)

  人类文明,是在认识客观和主观中发祥、光大、丰满起来的。

  我们这里把它划作三大阶段,或叫它三个时代:朦昧时代、前文字时代、文字时代。

  人类在这三个时代,每一时代都经历若干年。由各个区域点的突破(或说跃进)到面,逐渐发展,逐渐演进,推动全人类文明。

  我国这个文明古国,一部文明史,充分表明了这三个阶段时代。

  整个人类世界文明史太庞大,我们无力述及。在这里我们仅以“前文字”阶段,一点事实,来表述我们这样一个论点:

  当今的湘地西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中心的一片广袤的丘陵次山区,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前文字”时代,对这里有着明显记载。现代文明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以越来越多的事实作为佐证,揭示证明了这个事实。

  “前文字”记载

  当今世界《易经》研究方家们普遍认为,《易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它是一个时代若干年先人们的共同智慧的结晶。我们完全赞同方家们这种共同认识。我们认为,中国产生文字前的《易经》图形产生、发展、系统完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我们在这里称它为 “前文字”时代。图形的形成、流传、为中国先人普遍认同,是先人们走过漫长朦昧阶段后,由感知进入最初认识客观的一个漫长时代。《易》经的“太极”“八卦”图形,是 “前文字”时代中国先人们对客观共识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先人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先人爆发飞跃,创造产生了文字。推动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崭新时代——文字文明时代。《易》经图象的创造产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明工程。是先人在逐步得到生命生存一定程度保障的物质基础上,花费长达数千年的整整一个时代才完成的一项艰巨工程。后人对太极八卦的各种图形的文字诠释,以及演绎出六十四卦爻,使先人的“前文字”智慧臻于完善完美,是在前文字文明基础上依赖一定区域的物质基础来完成这项工程的。没有赖以生命生存的物资基础,也不可能产生完善这一文明。这就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性所在。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中心的这片热土,是古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字产生后至今,对“前文字”时代太极八卦图形的诠释及六十四卦爻的发展,都对这片热土有着记载:

  八卦之首“艮”卦图形,文字诠释为“山上有山”;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先人们为生存生活走过长时期迁徙觅食朦昧阶段,逐渐感知客观世界,感知人与客观的关系。首先当然感知的是环境的宜生宜居物质、气候等客观条件。由此而由迁徙逐渐趋向群体定居。这就衍生出对宜居地的认识要求,萌发对客观世界认识作出记号的强烈需要欲望。正是对宜生环境作出标记的强烈欲望通过长时间孕育,于是爆发创作发展出了号记“艮”卦图形。是这种爆发发展将人类推进了一大步,使人类进入了“前文字”时代。图象“艮”卦图象,是先人们认识客观的一个标记或说是记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里程碑。这个“山上有山”的“艮”的标记,标明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里程,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发祥地。

  走遍神州大地,在人类尚在只有用肉眼一眼就能看出,或说一目了然地看到山上有山这种地貌特征的地方,恐怕找不出一处更比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这样的典型地貌了。

  飞山为何不叫艮山?又怎能说飞山就是艮山?个中实据有之:就在飞山下东行,平坦的小丘岗连绵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个千古地名“艮山口”。这里仍是今行政区划的靖州县一乡之名。这一千古地名证实——艮山外出东向处:是艮山口。

  何时“艮山”改成飞山?无从详考。但靖州一带有传说:此地山肥水美,物产丰饶。自古土著居此,与世无争。到司马光老先生著《资治通鉴》时,入书曰“飞山蛮”。此山与人们才为外界所知。这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不乏有能有识者。据说当时司马公对此化外之地感渭也迷惑,于是谓此艮山形如华盖,乃是玉帝恩赐。艮山北边半边山麓如刀切,说是天降下华盖途经四川时,为蜀人抢割去一半,成为了峨嵋山。这里只得到飞来的半边华盖了,人云之“飞山”。于是,司马公入书曰此地人谓“飞山蛮”,“艮山”之名即不复存了。仅遗“艮山口”之名传世。

  峒人自称和“老表”之“赣”

  侗族史学者们考证,侗人古代自称“仡伶”、“金”、“干”。我们认为这是口语翻译成文字的难免谬误。用汉语文字记录非汉语口语译音,就是在语言语音能比古代精确得多的今天,也是不能十分精准的。何况古代仅以韵辙音切方法记录注音异族口语,就显得更容易出现失真了。我们可以试把“仡伶”快拚成一字读音,明显可以读出是“艮”的字音。就是单音字“干”,与“艮”也极易混为同音。致于“金”的音译,虽然似乎与“艮”相去明显有别,即使现代同语种有各地不同出入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以上论述可以说明,当代一些学者认为,江西省简称“赣”,也与侗族人口语自称“干”有血缘。我们认为也是正确的。我们认为侗人支从“艮”山一带发祥,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流徙,由五溪地方趋向东北,由沅澧入洞庭,由洞庭入长江,有了一个相当大的发展阶段,因之由“干”而演成一个“赣”的变化也是完全可能。以致后来赣地的“干”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由“干”而“赣”,或说“赣”自“干”来,都是说得通的,并非臆断,并非无稽之谈。

  以上两说为依据,“艮山”一带是前文字时代人类文明发祥地,并非是毫无证明的。时至今天,湘地大多人对江西人都昵称“老表”、“江西老表”。“老表”在人伦关系上是互有血缘关系者的相互称谓。我们认为,这不单是中国历史上有过“两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的原因,或许倒是应该追溯到更远的时代。

  文字之证

  苗侗民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连“款”这样的法典瑰宝,也是靠人口头传承。多少文明事故全靠心记口碑,遗泯多少?!惜乎,“艮山”幸还存“艮山口”可证!

  无独有偶,周文王囚羌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又有“大有”。卦爻释义,谓曰:“大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义。

  靖州亦有“大有”地名。

  “大有”地在靖州东北部。有古道由艮山口北去数里,连绵二、三十公里,山萦水绕,壤接贵州锦屏县境。好大一片山间狭长丘岗坪地,田畴片片,稻香数十百里。山间坪坳,处处梁红粟黄。岭上樟梓楠稠,松杉楠竹,葱绿连岭。满山核桃、板栗、尖栗、木通果等坚果浆果,闻名遐迩。还有名海内外的“木峒杨梅”。到得这里,不禁令人遐想起上古先人在此啖浆采坚、刀耕火种,乐而不疲的景象。

  这也使我们幡然领悟古人造字之秘:一个“食”字,“艮”上人下,中有一点。这不是“艮”之处有(果)实,(以上点代之),为“人”取(人在其上)。一字造就之妙,何其美哉!

  在“艮”山之北,靖州千古流传至今有“大有”地名。数十里方圆,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设有“大有乡”(也有讹传为“大由乡”)。“大有乡”,分划“有一里”、“有二里”、“寨十里”等“里”村。囊括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大堡子镇、三锹乡两镇一乡,及藕团乡一部分。

  厍坡拱卫

  飞山(即艮山)面向东南而立。北边一片丘岗连峰。西面葱岭连绵。东南面是一片平坦开阔地,现代已是田畴片片,村落棋布,阡陌错纵。坪野衬托,显现飞山突兀而起(实际海拔仅400余米),山上有山的雄姿奇观。北面陡峭下落百数十米,群峰参差岗峦连绵,远去数十百里,接壤黔境。

  紧挨飞山,北边一峰拱卫,名曰“厍坡”。“厍坡”下山坡间,处处树茂林绿,泉流汨汨。山缝间稻田连片,有村落居百数十户人家,村名也就叫“厍坡脚”。1958年,靖州人民意气风发,在这里修了一座小1型水库。“厍玻脚”村落在淹没区,全村居民疏散移徙,此村也就已在行政区划中消逝了。

  “厍坡脚”村虽已消逝,村名与“厍坡”却长留在世。令我们思考的是,“厍坡”的这个“厍”字。查《辞源》,“厍”的条注:1、方言:村庄(多用于村庄名);2、姓。从靖州实况看,自古靖州无厍姓人群。我们只有从释条1来理解:此山坡是人们群居的地方(村庄)。从这一理解就理得通了:古时人们是在这山上群居的,后来追逐水源和宜种植地,迁至山下,村名就改谓为“厍坡脚”了。这也就与近现代地名命名民俗规律解释得通了。反之,我们由此可以追溯:古代人在此山上群居。“山上有山”的地方“艮山”,是他们居处的标记。为了熟记,即创作出“艮”的图象来。文字文明,对“艮”卦象作的诠释是“山上有山”,应当就是这“厍坡”人的记录注解。

  从这一事实可以证得:前文字时代,创“艮”象为“八卦”之首,文字文明时代对“艮”卦象的诠释“山上有山”,完全与飞山(即艮山)情状相符。越过漫长的盲目迁徙朦昧时代,找到这个宜居之处群居。此地易获食源和气侯相宜等条件,使迁徙停顿,群居下来。较好的物质基础,开始冲击朦昧,促动人的思维,使人思索客观。为生命生存,人们逐渐认识此地域宜居。定居于此。这是人们在这里的主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共同认识。于是人们有了作出标记的欲望,和行动尝试。这种适宜物质条件,促发产生欲望,于是推动人类跨前突破,作出图象,进入前文字文明时代。“艮”卦之所以居八卦之首,就给我们作了这种揭示。后来文字文明时代,对“艮”卦象作出文字诠释“山上有山”,也充分揭示和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对客观的认识,首先是基于对生命宜居这个基点的。现代地理气候气象也充分证明,靖州飞山(即艮山)为中心的大片区域,海拔适中,气候温暖,雨量、日照适中,确实属宜居地域。这里孕育出人类前文字文明,是前文字文明发祥地,是符合人类学规律的。

  环星闪烁

  我们所说靖州一带丘陵次山区,是人类走过盲目迁徙的朦昧期,跨入前文字文明时代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并非单凭靖州两处古地名就妄加臆测。近代在靖州飞山(即艮山)周边多处考古发现,犹如环星闪烁。也足以为我们作佐证:靖州一带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今靖州飞山西行二十余公里,靖州新厂镇境内斗蓬坡,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文物。

  由飞山(即艮山)东北行三十公里,是靖州为中心幅射的会同县连山乡境。近十年来,当代《易经》研究方家研究表明,《易经》前阶段称《连山易》。以连山命名,这个连山就是会同连山。

  因此,连山又被方家们认同为炎帝故里。

  由靖州往东北行50公里,今洪江市境内高庙,上世纪末出土的一批新石器后期文物,证明今洪江市、黔阳县一带地区,是稻作文化发祥地。

  人类从树上觅食,渐至下地完全直立行走觅食;由树居到穴居;由高山逐步趋向平川,沿水寻觅生活定居,是人们公认的人类文明进步轨迹。近代人类学研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进步发展轨迹。我们认为,以靖州“艮山”为中心点的丘陵次山区,向渠江、沅水流域流徙,也是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的。靖州“艮山”(即飞山)是人类从“前文字”文明阶段向文字文明阶段进步的重要发祥地。后来的文字文明阶段,文字对“艮”卦的诠释,是有力的证据。文字文明初的《周易》,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大有”卦的文字诠释,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认为:《连山易》以“艮”卦为首,是前文字阶段人类对客观的认识。由对“艮”山认识,逐步发展,对客观认识逐步丰富,完善了八卦认识。这一前文字时代的文明智慧结晶,促使先人们产生思想飞跃,跨入了文字文明。《周易》将“八卦”演绎出六十四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有了较为丰富认识的产物。这个漫长时代,是人类从原始公社制产生剩余物质,出现母系社会,进而发展为部落图腾文化阶段。逐渐强大的生产力,推动上层建筑产生飞跃,产生了文字创造,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崭新阶段出现了炎黄部落集团,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同时也推动属于上层建筑的文明发展。人们认识的发展,首先是从人的需求认识客观的。是从主观生命对客观物质需求开始的。靖州“艮山”一带有八八六十四卦的“大有”之地,卦爻文字记载释义为“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丰衣足食”是 “民以食为天”的发展。足见靖州古代称为“大有”之地,是“前文字”阶段逐渐进入文字文明阶段的重要发祥地。

  神秘竹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为了寻找历史名人杨再思墓葬,靖州县依旧县志所载探寻飞山上下多地,未获结果。近年来我们再度发动群众在飞山附近展开探查,杨再思墓葬虽仍末获果,但我们在“厍坡”附近新发现,使我们兴奋。

  “厍坡”东北向山间隐藏有或集或散的大量的无碑神秘坟冢。我们作了大量的调查询问,这些神秘坟冢,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未曾见过有人祭扫,他们也只听前辈老人说是“苗坟”。据此我们又发动查阅靖州唐末五代以来的各氏族谱牒,也无与此相关记载。这使我们只能联想追溯向更遥远悠久的年代。

  我们在考查中发现,这大量神秘坟冢。与靖州近代当代丧葬坟冢有着诸多不同,或说是有着它自已不同于近代现代丧葬坟冢的特征。

  它的形态。是坡地上直径四、五尺不等的不规则圆顶状土墟。墟顶隆起二至四尺不等,呈不规则龟背形。土堆外无任何其它建设。也无任何号志物和木石墓碑类。与近现代丧葬坟冢较之,呈现明显的潦草简陋状况。

  它的特征是:每个坟冢长有特殊的小竹。现代人叫这种小竹为“观音竹”或“实心竹”。在近现代习俗中,丧葬坟冢上,是绝对不允许栽植或自然成长竹木的。从这些坟冢皆有植(或任其自然生长)竹类这一特征,我们推断,这些神秘竹冢,是产生在远距近代的一个特定相同时段。它们可能是人类踏入早期文明初具丧葬文明的史证。

  我们没有挖掘探讨这些神秘竹冢。我们没有考古专业知识,怕毁损它原貌,毁损它不可估量的宝贵史学价值。

  但我们认为,这宝贵的神秘竹冢,会更有力地揭示人类史特定阶段,或许会帮助我们确认,它是“前文字”文明时代与“艮山”一样遥远悠久的证物。证实“艮山”(即飞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我们等待、欢迎史学界、考古学界、人类学界、《易》学界各路方家、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来我苗地侗乡热土一同实地考察,发掘更多人类文明瑰宝!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邓炀(侗族)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