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江畔飞山寨脚的泥湾石冲,离县城30多华里。这里泉水清清,山峰秀丽,鸟语花香。此地,从明代以来住有多户由陈姓改为张姓的陈友谅后裔。陈家子孙为何要把自己的姓更改为张姓呢?传奇故事就从这儿讲起。
公元1351年,明代徐寿辉在起义当年即称帝。国号天完,后被他部将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称为汉王。1360年正式称帝,国号汉。他占据了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地广兵多。最为显眼的是建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队伍,并且拥有数百艘战舰。那时的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势力,他的对手就是陈友谅。尽管朱元璋来势汹汹,但陈友谅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亲率水军沿江东而下,进攻应天府,准备一举消灭朱元璋。当时应天府内朱的将士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弃城逃走,有的主张趁早投降,有的要求拼死一战。朱元璋见此情况,只好向谋士刘基(刘伯温)军师请教。刘基说:“来敌骄横,可得其深入,以伏兵痛击,我们以逸待劳,肯定能取胜也”。经过商议定下诱敌之计。朱元璋叫来陈友谅过去的老朋友康茂才,要他写信给陈友谅,说自己早对朱不满,打算作内应,并悄悄向他提供情报,还建议陈友谅兵分三路进攻,以此达到分散陈的兵力之目的。陈友谅信以为真,立即率水军出发,直驶约定地点——江东桥,按约定方法连喊数声:“老康!老康!”谁知无人答应,陈友谅发觉上当,急令将士撤退,但为时已晚,伏兵四起,陈军仓促应战,
结果死伤溺水无数,陈在部将的保护下,乘船逃走。这一战,陈友谅折损严重。但陈不甘心失败,养精蓄锐,大造巨舰,决心复仇。过了三年,公元1363年他统帅六十万水军,数百艘巨舰,进攻被朱元璋所占领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市。洪都城中将士奋战死守,陈军围攻了八十五天,毫无进展。这时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水军前来救援,陈军只得撤除包围,东去鄱阳湖,准备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首先派兵封锁了鄱阳湖出口,扼住陈友谅的退路,随即布阵展开进攻,然而陈友谅的战舰高大无比,并以铁索相连,旌旗楼橹,望之如山。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水军都是小舟,连打三天,屡战屡败。水军之帅郭兴向朱元璋进言“不是将士舍不得拼命,而是双方战舰大小相差悬殊,要想取胜,非用火攻不可。”朱元璋觉得有理,立刻令人准备七支小船,满载火药,芦苇,挑选数名敢死队员,傍晚时分,刮起东北风,七支小船迅速出发,悄悄靠近,然后乘风纵火,风大火烈,数百艘战舰全部烧了起来,火烟熊熊,湖水皆赤。陈友谅的战舰因连在一起,行驶不便,无法脱逃,被烧死烧伤和溺水之将士不计其数,陈友谅两个弟弟也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之后,陈友谅又经过几次战争后,因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攻势,频频失利,士气日渐低落,连左、右金吾将军也投降到朱元璋军中。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向湖口突围,朱军齐发箭矢,陈友谅探头舱外窥视,被一箭射中,当即阵亡。
其部将载着陈友谅遗体和他的儿子陈理连夜逃往武昌。
陈友谅之妻周氏为免遭追捕,千里迢迢带领儿子陈理逃难到靖州飞山泥湾。幸得好人张姓搭救,将母子收留。为长期隐蔽起见,陈理改姓名叫张名旭(碑上记载张公旭)。从此长期扎根在渠水江畔飞山寨脚的泥湾繁衍生息。20代后,由张姓重改为陈姓。
后 记
为了证实 “关于明代陈友谅的坟墓葬于靖州飞山泥湾和陈家后裔改为张姓”一事,笔者于2014年6月8日9时,携带儿子杨峰,相约70-80多岁的聂华贵、杨通泽、杨盛禄老人深入到30多里的飞山泥湾七组石冲的陈氏家族进行考查,经查阅陈氏家谱和坟墓上的碑文,我们认为陈友谅葬于泥湾有误。坟墓是陈友谅之子陈理改姓改名后(张公名旭)所立。陈友谅之妻周氏葬于靖城后山溪,由于年代太久,管理不善,该墓已不存在。周氏的儿子陈理生有三子,分为大房、二房和三房。大房(长子)远离靖州扎根云南;二房落根在广西的融安(坚持姓张);三房在20代后恢复陈姓,繁衍的后代分布在靖州的飞山、铺口、江东、坳上、甘棠和太阳坪一带。
2014年6月14日
《渠江的传说》编撰组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杨昌达 聂华贵 杨通泽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4/06/17/744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