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又名马王桥),坐落在渠水西畔靖州古城南门外异溪河注入渠江交汇处,二郎庙呢,设在渠江浮桥之东沿河而上100米处的河墈上。两处建筑,功能各异:一个是方便人车(人力车)行走的桥梁;一个是提供香客祭祀的庙宇。所处位置,一江之隔,遥相对峙,天各一方。表面看来二者各行其职,互不相干,排列一起,相提并论,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实则不然,桥庙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紧密相连的关系。可用一句话简而概之,没有通济桥的存在,就没有二郎庙设置之必要;没有二郎庙的神奇作用,就无所谓通济桥的今天。
先来说说通济桥。
通济桥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4)。长6.8丈,宽1.8丈,高3.8丈,砌礅、发拱、铺桥面、修护栏(墙)用的全是片石、青石板和长短不一的垛子岩。站在溪边朝上看,石拱桥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真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建成不仅为异溪河增添了一大景观,更重要的是方便了州府官员南巡办案和百姓行走及客商贸易。那时候,大南门、卫门口、响水洞、鸡公亭、河街、大码头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商业繁荣,热闹非凡。
数百年来,通济桥一方面发挥了它连接南北供人车行走的承载作用,另一方面还默默经受风雪雨霜的长期侵蚀和无数次洪水的冲击。据《直隶靖州志》记载,从建桥以后,大的洪水冲击次数就达12次之多。宋代淳熙16年(1189)5月,大水入廊;明代成化23年(1487)7月洪水淹军营数百区;嘉靖19年(1540)4月17日涨洪水城中水高数丈;嘉靖34年(1555)大水,将东门外观音阁冲圯;嘉靖39年(1560)5月大水,城廓民居多圯;崇祯4年(1627)6月大水,城廓田地倾毁,人多淹死,洪水逆流,城内大石冲移;清代康熙3年(1668)6月,大水冲垮西门吊桥,屋宇多毁,人见水有怪,其形似牛,自古城绕汴荷塘,出渠江,过后山溪,城内居民大多迁至城南长坂坡、五圣殿临时避难;雍正8年(1730)5月大水,城内水深丈余,城垣冲垮10余处,计长61丈;乾隆11年(1746)知州鲍启秘在光明寺修建九拱桥,59年(1794)被洪水冲垮(后修了浮桥),同年5月初3,九龙山发水,西南一带崩垮甚多,南门外通济桥冲塌,其水发生夜半,城西墙脚街生员沈廷价母子、夫妻併屋冲走,仅留5岁稚子1人,事惨伤;同治11年(1871)5月大水,江东沤溪冲一带出蛟龙,冲崩田亩无数;光绪元年(1875)5月11、17日大水两次,毁田无数。
从以上文字记载不难看出,渠江涨洪水造成灾害好几次都与龙、怪暗中掺和作祟有关。沤溪冲一带田亩冲崩无数志中记载明显是蛟龙。此龙鳞甲呈绿色,故名叫青龙。那么来自异溪河的水怪又属何物呢?靖城不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回忆说:“同样是蛟龙,这条蛟龙皮色是黄的,属黄龙。两条蛟龙除具备一般龙体圆、身长、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降雨的特征外,还具有发怒时缩身如牯牛,弹出似利箭,故意将阻碍其前进的物体极力摧垮之怪癖。黄龙平时潜伏在飞山泥湾青靛的溶洞中,一但遇到涨洪水势必钻出兴风作浪。通济桥被摧垮就是黄龙咬紧牙关一缩一伸拼命碰撞造成的。同样,渠江九拱桥的中断也是沤溪冲的青龙和青靛的黄龙共同肆虐所致。
通济桥的垮塌,中断了古城至大码头一带的交通要道。枯水季节,如遇急事,人们还可从吊脚楼下走至溪边捞衣扎裤择浅水地段赤足过河。盈水时节和寒冬腊月呢,则必须走新桥过下熙街绕道而行。每碰这种情况,人们会唉声叹气,怨声载道。州民们曾多次派代表到州府诉苦,希望州官尽快架桥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州府呢,也因天灾过后赈灾救济,无力拿出银两为民办实事,就这样一拖再拖,转眼长达几十年。民国六年(1918),生意人顾兴盛致富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慷慨捐资纹银500两,按老桥原样重修了通济桥。为使来之不易的通济桥千秋万代永续利用,古人针对孽龙冲崩田亩,摧毁民居,残害人畜,本性难移的特点,按照周易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和方法,筹措资金,选择通济桥隔江(渠水)对面的河墈上修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庙宇,庙内设置“二郎神”大型木质雕像。传说二郎神乃天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外甥。此神魁梧,身高丈二,膀阔腰圆,力大无穷,拈长戟器,武艺超群。其头部长的三只眼转动灵活可眼观六方。尤其额中的那只竖眼视力最强,朝前看,可分辨千里之外之物;往下看,可穿透地下三尺有余,什么牛鬼蛇神、妖魔邪怪通统逃躲不出他的视野。除此外,二郎神的73变,可以达到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地步,连大闹天宫搞得玉皇大帝焦头烂额的孙悟空都不是他的对手。加上二郎神有条神犬伴随左右,使本来武艺高强的他如虎添翼。鉴于二郎神的本领,玉皇大帝封其为天神,专司镇压邪恶之职。
二郎庙建成后,二郎神端座庙内,日夜坚守,目光炯炯,两眼紧盯遥遥相对的通济桥。从此青靛溶洞黄龙安份了许多。上世纪的1966年,靖州遇到罕见的洪水大灾,青靛孽龙蠢蠢欲动,溜出溶洞施展淫威,作力将飞山水库的大坝冲垮。由于孽龙肆虐,库水加山洪如排山倒海之势沿着异溪河从上而下,一路奔腾,所到之处大树被连根拨起,房屋倾斜倒覆,连漂带滚经新桥向通济桥冲去。倾刻间,树屋堵塞了桥孔,随之而来的浪杂柴紧贴上面层层叠叠,眼看着洪水漫过桥面像瀑布样朝渠江倾泻。此时,站在高处的居民心脏紧缩,闭上双眼,发出惊叹:“完了!这下桥完了。”半晌,没有听到“轰隆!轰隆!”的桥塌声,睁眼一看,通济桥岿然不动,“毫发”无损。原来孽龙路过新桥时,远见渠江对岸的二郎神手执长柄戟器怒目圆睁,知情不妙,“啊呀!”大叫一声,,转身而逃。时过30年(1996),渠江又涨了一次百年罕见的洪水,青靛的孽龙自恃不是二郎神的对手,干脆来个紧缩溶洞,“闭门”不出。
俗话说:“双拳难抵四手”。尽管二郎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但如来自不同方向的青黄二蛟同时作孽,出手制服,很难避免顾此失彼。为使防范百密而无一疏,古人又在响水洞与鸡公亭转弯处的龙凤岩上修了一座“关帝庙”。关云长(菩萨)手执大刀,威风凛凛,端坐庙内,严密注视渠水上游之动向。青龙闻之战战兢兢,再也不敢趁涨洪水“打家劫舍”,躲在青靛山脚小溪中老实伏法。
二郎庙与关帝庙虽然拆了几十年,但二郎、关云长的精气神仍在,他俩将世代保护通济桥和浮桥,使其永续利用,安然无恙。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杨昌达 刘光禄 石宪贵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4/12/09/744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