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家乡的春联
2015-03-05 17:21:23 字号:

罗幸烦

  参加工作多年,一般春节都是在农村过,在城里的家过春节这还是第二次,不过不管是在哪里过春节,每每临近除夕,家乡的春联总是在脑海里魂牵梦萦,春联不但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还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感,或祝福、或咏春、或励志、或抒情。家乡的春联要么自己写,要么请人写,请人写时一般会给写春联的人发一个红包,钱的多少不限,主要表达一个心意,图个喜庆。那时家乡的春联朴实而真实,都是红纸黑字,没有花边、没有金粉等等装饰,对联好坏就主要体现在对联的含义和字体上了,长辈们但凡读过几年书的毛笔字都比我们写的好,记得儿时村里过年时被别人请去写春联的基本都是老一辈,那时他们绝对是人们心目中有学问的人。不管是请别人写,还是自己写,在中堂屋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下发一盆炭火,旺旺的,将红纸按自己的要求折叠成长条,然后用一把象弯月一样的长而弯的裁纸刀将纸裁成合适大小的长条,再根据对联字数的多少将每一副对联纸纵向折叠成相应的格数,展开就可以泼墨挥毫了,别看有些老者平时颤颤巍巍地,此时写起春联来格外地精神抖擞,笔走龙蛇,跌宕起伏,不一会的功夫,一句句美好的祝福、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一颗颗感恩的心,满满地跃然纸上,祝福平安、祝福发财、祝福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等等等等,

  给别人写春联除了开始时有红包外,结束时主人都会热情地留你吃饭,平日里基本沾不上荤的年代,年边了也少不了有酒有肉招待你,座在火堂边,围着撑架上的火锅喝上几杯农家自酿的米酒,想来就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除非万不得已,家乡的春节是不会请别人写春联的,倒不是舍不得红包和酒饭,究其因,除了前面说的能写春联的人是大家心目中有学问的人外,长辈们总会鼓励自家正在读书的后生写春联,他们希望自家的小孩将来也成为人们心目中有学问的人,于是一些初生的牛犊便也自己给自家写春联,便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感觉。春节来临前两天家家户户便贴上了春联,这时人们便有意无意地走家串户,欣赏千姿百态的春联,对那些自己动手写的春联,即便写得不怎么样,人们总会赞许“写得不错!”。儿时的我虽然每到春节就有写春联的冲动,可因为父亲也算是当时的半个秀才,且上面还有两个哥哥,过年时,不是父亲写就是两个哥哥写了,由于自己的字实在拿不出手,也就只能将这一心愿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后来调到城里工作,每到年关,街边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春联,有烫金字的,有花边红纸的,有电脑印刷的,这些我都提不起兴趣,我情有独钟的还是家乡那种红纸黑字的春联。第一次写春联是在岳父家过年,岳父把我当有学问的人看,要我给他写春联,由于自己本来就有写春联的情结,加之岳父家离团寨比较远,欣然应允,虽然自己不会写对联,

  但上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几幅中意的,要么觉得太俗,要么觉得太张扬、要么觉得对仗不工整,后来勉强抄了几幅,充满激情地一路写下来,贴上一看,全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记忆中的笔走龙蛇,跌宕起伏哪里去了?只恨自己不学无术,手太笨!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笔字水平,本来只求写得看得过眼就行,那想连岳父看了都没给赞,自己就更不用说了。第二次写春联是在城里的家,那年我在城里过年,也是我第一次在城里过年,以往不在城里过年,因此也没在家门口贴春联,由于是第一次在城里家写春联,早早地就到网上搜索有关春联,这次我找到了一幅我自己觉得满意的春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就这一幅对联我写了两次,选了其中写得好的一幅,贴到门上,家就有了春节的味道,有了家乡的感觉。后来哥哥到城里的家时问起对联是谁写的,我说字是我写的,他居然给了个赞。第三次写春联就是今年了,年关临近,又想起了儿时家乡的春联,今年又在城里过年,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贴上自己写的春联,年三十放假了,我跑到超市买了4张红纸,带到办公室模仿儿时家乡长辈裁纸、折纸,然后用同事平时练毛笔字的笔墨在办公桌上挥毫写下了3幅同样的春联,选了其中自认为最好的贴到了家门口,贴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原来是没有儿时家的木门楹,春联的内容是网上找的,不过基本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字还是那样地连自己左看右看都不

  满意,虽然没有八仙桌、没有炭盆火、没有红包、没有火堂上的火锅、没有家乡的米酒,可我却明显感受到了家乡的韵味。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罗幸烦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