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侗寨位于靖州县寨牙乡西南面,总面积50056.5亩,总人口1420人,其中95%以上为侗族。2012年10月,岩脚侗寨因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建筑保存完好被省民委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此为契机,县委、县政府按照“西苗东侗”的旅游开发战略,将岩脚侗寨的开发建设列为全县的重点项目,大力整合各项建设资源力求把岩脚侗寨打造成全省有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岩脚侗寨历史文化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发展,并于2014年11月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岩脚侗寨始建于宋朝,当地侗族居民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尘封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寨内古驿道始建于明朝中叶,为湘桂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保护最为完整的部分。现保存完整的驿道全长约4公里,宽约1.5米,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驿道穿寨而过,沿山而上,向西而行,直至通道县境内。由于该驿道连接了湘黔和湘桂古驿道,过往商旅较多,岩脚侗寨因地理位置独特而成为整条驿道上商旅歇脚、物资交易、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驿站,岩脚侗寨逐渐变得繁华兴盛。从驿道边所存记载修路事项的石碑考证,岩脚侗寨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其时寨内人口2000余人,旅店、酒肆等生意兴隆,当地群众亦商亦农,家境较为富足。驿道是古代交通、贸易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岩脚侗寨对研究明清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史、主流汉文化传播史、民族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
(二)隐藏在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岩脚侗寨由于地处南蛮之地,周边大山莽莽,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社会形态保留着浓重地母系社会痕迹,当地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岩脚侗寨可以说是直接由母系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寨内目前发现有记载修路情况的古石碑5块,均是男女名字同刻,称妻为“同缘人”;每遇修路、建寨等重大事项均由女性倡导、组织,由女性发挥主导作用。现存石碑就记载了当地女首领杨门黄氏两次组织修路的盛况。寨内有全国唯一的土地公和土地婆携手揽肩互拥而坐且土地婆把玩土地公胡须的土地神祠,充分说明了当地女性地位之高。寨内还有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女神庙(兔主庵),供奉月亮女神嫦娥,同时也是当地女性进行集会、休闲的场所,并有只允许女性入内进行祭拜男性不得入内祭拜的习惯。当地一直保留着每年过四个“姑娘节”的传统。历史以来,当地绝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妇女掌握着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历史上一直由女性担当族群首领,堪称是一个神奇的“女儿国”。
(三)独具特色的侗族村落。岩脚侗寨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现保存木结构建筑90余栋,其中清代时期建筑5栋。房屋整体上呈“半月形”依山而上,多为平地楼,也有少量的“干栏”式吊脚楼,飞檐翘角,青瓦屋面,与周边环境自然协调。寨内道路平铺青石板,纵横交错,通往各家各户,目前是周边区域青石板路保存最为完好的村寨。寨顶开凿有“长寿泉”,寨脚开凿有“聚财井”,两井的历史与侗寨一样长。侗寨前为溪河和48口鱼塘,背靠青山,契合了“前有照,背有靠”的布局理念,整个寨子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风水学原理,呈现出典型的山居风貌。
(四)世代相传的侗族文化。当地居民经过代代繁衍生息,通过不断创造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自有特色的侗族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有侗琵琶、侗芦笙、哆耶舞,吹跳结合,歌舞结合,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民俗活动有闹春牛、舞龙灯、唱山歌、婚嫁、丧葬和祭祀活动;民俗节日有农历四月初八姑娘节、六月六、立冬节;侗家食品有腌鱼、腌肉、腌笋子、腌白菜、黑米饭、甜藤粑粑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侗家油茶,又称罐罐油茶,它因制作方法独特,味美香浓,堪称待客的上品。侗寨里还保留着大量侗民们生产生活用具以及生活服饰。岩脚侗寨还是周边地区唯一会制作侗琵琶的村寨。据考证,岩脚为侗琵琶制作的发源和传承地,周边通道、绥宁等地的侗琵琶大多为该村72岁的传统艺人杨灿全及其徒弟所制。另外,岩脚侗寨还口口相传有很多精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为研究当地侗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保护与发展现状
自2012年10月省民委把岩脚侗寨确定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来,县、乡、村三级按照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在岩脚侗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文化遗迹和设施得到了保护和修建。聘请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公司根据岩脚侗寨特色编制了保护与发展规划。先后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了侗寨古驿道、古石碑、青石板路的初步维修以及鱼塘、聚财井整修,复修了三个寨门和款坪;修建了体现侗族特色的鼓楼、迎宾寨门、风雨桥、村级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和侗文化表演广场;多渠道整合河道整治、农村危改、改水改电改厕等项目,完成了侗寨民房改造和河道整治,整个侗寨的民族风貌进一步增强。2016年到2017年还将筹集资金修建侗文化博物馆、对古民居、古井、古碑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精细维修、保护。
(二)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对当地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南
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这一主题,并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塑造。一是举办好节会活动。岩脚侗寨每年都举办“姑娘节”等民族文化主题节会活动,通过节会活动,既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也凸显了岩脚侗寨在周边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功能。二是协办好“杨梅节暨飞山文化旅游节”,借助这个富有影响力的平台来宣传岩脚侗寨。在今年的“杨梅节暨飞山文化旅游节”期间,湖南经视《直播大事件》栏目以“女儿国里女儿汤”为主题的现场直播节目,更是将岩脚侗寨的神奇魅力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岩脚侗寨“丝路女儿国”形象受到了广泛关注。三是对当地的侗族芦笙琵琶队伍进行了建整,扩充了表演队伍,添置了部分服装和器材,制定了队伍管理办法。进一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排演了《木俗》、《丝路女儿国》等原生态民俗节目,充分展现出当地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启动了相关申报申遗工作。先后启动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传统村落、最美少数民族村寨、美丽宜居村庄以及湘桂古商道、侗琵琶申遗工作。目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已经省文化厅同意,现等待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审核批准;全国传统村落申报和侗琵琶申遗已提交了申报资料;最美少数民族村寨和美丽宜居村庄申报现正在进行申报准备。另外,岩脚侗寨整体上还纳入了“飞山-苗乡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青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岩脚侗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保护与发展机制还不完善。从目前的情况来说,除基础设施建设已制定了规划外,其它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所做的
工作显的较零碎,缺乏目标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更没有专门机构来统筹安排此项工作。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资金缺乏,寨内古碑、古井、古民居、古塘、古驿道、古庵等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二)对民族文化挖掘的力度还不够。岩脚侗寨无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当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难以自发的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挖掘,所以需要依靠当地政府来积极推动,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助力岩脚侗寨打造成侗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
(三)当地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当地50岁以上的群众都还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俗,较完整的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但是,受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地大部会青年都外出就业,这样就造成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缺乏兴趣,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四、相关建议
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今后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投入。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为灵魂。在加强岩脚侗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这个软件建设,聘请相关专家对岩脚侗寨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散落的史料、口头传颂的传说故事、侗族歌谣等进行整理完善,在条件成熟后结集出版,打好“历史文化”牌,提升岩脚侗寨在周边区域的影响力。
(二)进一步丰富岩脚侗寨文化主题的表现形式。“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这一文
化主题非常切合岩脚侗寨的实际,也独具特色。但从目前来看其表现形式还比较单薄,缺乏吸引力。要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通过具体事物、传说、风俗、表演等手段来进一步丰富文化主题的表现形式,让人信服和留下深刻印象。
(三)进一步加大岩脚侗寨的宣传力度。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为宣传主题,以“游岩脚侗寨,享侗族风情”为宣传口号,对岩脚侗寨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进行整体包装,充分利用网站、杂志、画册等媒介、举办民俗节会和体验活动进行宣传,提升岩脚侗寨在周边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地笋苗寨引入《爸爸去哪儿》来拍摄的模式,多途径来扩大岩脚侗寨的影响力。
(四)加大岩脚侗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随着岩脚侗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知名度提升,来岩脚侗寨旅游的人员必将快速增长,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纪念品将具有很大的市场。可以采取奖补的方式引导返乡青年进行创业,开发生产一些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同时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和提升当地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陈斌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5/08/18/744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