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飞山寨,凡在靖州土生土长的人,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然而说起“贾皇帝”传奇故事时,在当代年轻人中,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相传,飞山的确出了个“贾皇帝”,飞山寨就是他的金銮宝殿。他出生在离县城二十多里,一个山清水秀的名叫木洞的地方。这里有个五十出头,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姓贾,没名,孤身一人。居住在半山腰的草棚里。从小就给地主老财当牛马使,劳累了大半辈子,依然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贾老汉收晚工回家,隐隐约约看见路边倒着一个披头散发,奄奄一息,被雪花盖了大半身的女人,若不相救,必死无疑。心地善良的他,毅然将其背到家里。一边给她生火取暖,一边给她灌入姜汤,忙的不亦乐乎。约莫过了两个时辰,这个女人才慢慢苏醒,并泣不成声地哭了起来,贾老汉这才松了口气。
这窈窕淑女姓黄,因当地财主想霸占她为妾,父亲不从,被活活打死;母亲不依,被逼得悬梁自尽。她连夜逃出虎口,方才保住这条命。一路上,天寒地冻,衣服单薄,重感在身,加之,一连四天无粒米下肚,又饥又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半个多月来,贾老汉一直精心照料,让她吃干饭,自己吃野菜,偶尔还给她打上个米汤冲鸡蛋。夜间,让她睡床上,自己却蹲在火炉旁。黄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报答贾老汉的救命之恩,加上贾老汉的勤劳忠厚,心地善良,为人本分,值得信赖,她主意已定,决心留在这个家。从此两人相依为命,结为夫妻,苦度生涯。
一年后的春上,随着“哇-哇-哇”三声尖锐刺耳的啼哭声,贾氏生了个天阔地圆,浓眉大眼的胖小子,贾老汉老来得子,高兴得老泪纵横。他把娇儿紧紧抱在怀里,看了又看,吻了又吻,说:“老子没文化,以后爹就叫你黄弟吧!”次年秋天,又添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取名叫“黄妹”。一家四口,虽然日子过得很紧巴,但苦中有乐,其乐融融。
黄弟降生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午时。这个日子,极不寻常。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整个园林格外明朗,又逢满山遍野翠竹开花。“罕见!罕见!这是上元大将之天象啊!”一位年逾九十的族长非常惊讶,感慨万千,振振有词地对乡亲们说。听的人中一个快人快语的妇道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说的将才,莫非就是贾老汉的儿子么?”“族长一边抚摸着白花花的胡须,一边笑嘻嘻地点头:“正是也”。此话一出,掷地有声,人群里像炸了油锅似的,你一言,我一语,高声喧哗,赞不绝口,都为自己的穷山沟出了名人,感到格外高兴和自豪。
果然,不出众人所料,黄弟确是一个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令人刮目相看的神童。一岁多,身高近三尺,机灵乖巧,能说会道,是父母的宽心宝;二岁多,能帮妈妈扫地带妹妹,还能上山捡柴寻猪菜;三岁多就开始学文化,因无钱上学,靠在私塾学堂一旁偷听,仅一年光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五言”“七律”出口成章,私塾先生夸他聪明过人,文星降世;四岁多,他削了一块竹片,拿了一根牛筋做了一把弓箭,然后披星戴月,勤学苦练,半年功夫,能百步穿杨,射下飞燕,全县射箭比武,他百发百中,击败县衙千军教头,夺下头名桂冠。人们议论纷纷,自古英雄出少年。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秋高气爽的一天,正好是离木洞不远的大油乡的赶场日,恰巧,又逢当地刘财主七十大寿。刘财主特地从县城请了戏班子,为自己唱戏祝寿。人多,热闹是可想而知的。
刘财主的家,坐落在场上的西北角。是一幢青砖围墙并有三进的窨子屋。为祝寿,堂屋中央贴了一颗斗大的金光闪闪的“寿”字,堂屋门前张灯结彩,还从外地买来一对大狮子,蹲在大门两边,彰显其高贵富有。
下午三时许,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打响后,开始演戏了。唱的是《五女拜寿》。别看都是些穿着戏服的木头人,上上下下,来回穿梭,时而唱,时而舞,配上音乐和锣鼓,对多见山坡,少见世面的乡下人来说,还真有点感到格外新奇。戏台前,围了不少前来看戏的人。好玩,是小孩的天性。黄弟和他的小伙伴们闻讯后,一个个欢呼雀跃,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去。当他们赶到时,戏已经开演了,一个个急得像小猴似的拼命往人群里钻,唯有黄弟不以为然,独自一人在外徘徊。他看着一对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石狮入了神,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万万没想到,他这一拍,却拍出了人间的千古奇观,石狮子竟然活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炯炯有神,全身上下棕红色的皮毛闪闪发光,漂亮极了。黄弟又情不自禁地拍了第二掌,只见狮子昂着头,摇着尾,乖乖地蹲在他跟前,像贴身侍卫分列两旁,眼似铜铃,口若血盆,昂首挺胸,十分威武,把黄弟陪衬得威风凛凛,更加英俊。黄弟再一次叫好,拍了第三掌,狮子即刻滚起了绣球。时而就地翻滚,时而奔腾跳跃;时而互相搏斗,时而亲热嬉戏,把场上所有的人,都吸引了过来,连唱戏的人,戏也不唱了。里三层,外三层,把黄弟围得水泄不通。一阵阵暴风雨般的鼓掌声,一阵阵雷鸣般地喝彩惊叫声,似大海波涛,汹涌澎湃,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财主刘老爷亲眼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暗想小小年纪,竟然如此神通广大,长大了如何得了!他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无心再祝寿,急忙派家丁连夜赶往县城向县太爷禀告。县太爷听了家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添油加醋的汇报后,也被吓得胆战心惊,出了一身冷汗。火速派了两名差役,日夜兼程,赶往京都,以“贾皇帝造反为由”上奏皇上。
晚霞烧红天边,石狮回归原位。黄弟和他的小伙伴们,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黄弟回到家里,见父亲板着面孔,一言不发。知道自己违背了父亲不准私自外出的嘱咐,“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认错。为了惩罚儿子的“犯规”,父亲违心地将其锁在房里。小伙伴们纷纷指责贾老汉太无情,太狠心。可是,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中,又有哪个能体谅连树叶掉下来都怕砸破脑壳,胆小如鼠,喜忧交织的贾老汉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起初几天,黄弟像鸟儿关进了笼子里,失去自由。他孤孤单单,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想起了父亲做牛作马苦难一生的经历,唤起了他对天下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想起了母亲的不幸,点燃了他铲除邪恶,报仇雪恨的熊熊火焰。他要父亲给他买了三大捆牛皮纸和三把锋利的剪刀,在房里专心致志地剪起了纸人纸马。谁也没料到,这一剪,剪了整整三年;这一剪,纸人纸马整整装满了三口大木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鲁班发明的雨伞,给了他莫大的启迪。牛皮纸只要经光油油过后,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怕。他告别父母,到外地买光油去了。
时过半月,黄妹见哥哥还没回来,心里又想念又郁闷。她一直在想,哥哥三年未出房门,在房里做些什么呢?这个疙瘩在她心里一直未解开。趁哥哥还没回家,只想进房看个究竟。于是,她翻箱倒柜,找到了房门钥匙。打开房门一看,搁在竖柜上用木板钉的三口大木箱,引起了她的注意。箱子放得高,她踮起脚尖伸手也够不着。于是搬来两根二人凳,凳上加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翻了上去。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一口木箱。谁知,盖子一打开,即刻出现了号角阵阵,战鼓咚咚,万马奔腾,非常壮观的场面。她开心极了,笑得合不拢嘴。随即又打开了第二口箱。箱子里突然飞出来了许多形态各异,手持大刀长矛,杀声震天的将士。她被吓得哭了起来,急忙盖上箱子,从凳子上滚了下来。此时,正逢黄弟从外地回来,听到喊杀声,预感不妙,看到全副武装的将士迎面而来,万分震惊,火速下令所有将士即刻回程。这些纸人纸马,当飞入飞山境地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一个个成了落汤鸡,落在飞山脚下,化为一堆堆非常坚硬的岩石。黄弟见状,伤心至极,痛哭一场。
黄弟回家第二天,晴空万里。他将剩下的纸人纸马,用光油非常细心地油了一遍又一遍,油得晶莹透亮,闪闪发光。随着一声划破长空的号角,一道震撼大地的战鼓,万杆旌旗迎风招展,经油过的纸人纸马,立刻变成了活生生的,身躯高大,英勇无比的将士。他们一个个跪拜在黄弟面前,大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天,正是黄弟十岁的生日。别看他年纪小,实际早已长大成为一个英俊高大,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凛然正气的青年。只见他头戴仙鹤为他衔来的皇冠,身着凤凰为他送来的龙袍玉带,脚穿大雁为他驮来的朝靴,显得更加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黄弟”诏曰:“军队,称义军;宗旨:替天行道,铲除昏君,为穷苦百姓打天下。”
“黄弟”一言九鼎,全体将士效忠皇上。从这以后,“黄弟”亲自挂帅,率领义军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惩办贪官。
正月初二深夜,趁县衙不备,“黄弟”突然下令,攻打县城。全体将士如猛虎下山,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拂晓入城,活捉县官,当众斩首,惩治贪官。皇榜告示写到: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饱私囊,欺诈百姓;逍遥作乐,纸醉金迷;生杀予夺,草菅人命;为非作歹,天理难容,斩!县官被斩,劳苦大众,扬眉吐气,无不拍手称快。
第二件大事:打富济贫。
县官被杀,震惊城乡。财主恶棍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自的自杀,逃的逃亡。义军开仓济贫,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把财主的田、土、山分给当地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桃源梦想。义军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备受民众爱戴。当时,有这样两句话在民间广为传颂:
黄弟好,义军好,惩贪官,打土豪,妖魔鬼怪完蛋了。
百姓好,农户好,有田种,肚子饱,人民安居乐业了。
第三件大事:刺杀昏君。
飞山高大挺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黄弟”便在此安营扎寨。募兵屯粮,设了三道固若金汤的防线,抵御来犯之敌。
一天深夜,“贾黄弟”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发神仙站在云端对他说:“今年的某月某日的五更天,飞山山顶会冒出来三支神箭,助你射死昏君,保你稳坐江山。”黄弟醒来,大喜,天助我也。
次日清晨,他喜滋滋地将这件事告诉了黄妹。要她牢牢记住这个日子,并三番五次地叮嘱,良辰不可错过,五更鸡叫,一定要叫醒他。黄妹连连点头:“我记住了,不会误事的。”
盼星星,盼月亮,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当天晚上,黄妹一夜没合眼,三更,四更的梆子声,她听得一清二楚。五更临近,她的心也因此像上紧了发条,绷得很紧很紧。眼见四更天,已经过去好一阵子了,就是还没有听到五更的鸡叫。黄妹再也按捺不住焦躁的情绪,自作聪明,拿来一个簸箕用手拍打,发出鸡煽翅的声响,同时,又捏着鼻子模仿“咯-咯-咯”的鸡叫声,见哥哥房里毫无动静,她又连续模仿叫了两遍,哥哥房里依旧如故。急得她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索性跑到哥哥房门前,使劲地敲门,一边大声吆喝:“哥哥,快起床了,鸡叫了三遍了。”黄弟被惊醒了,听说鸡已叫三遍,一骨碌翻身下床,拿起弓,匆匆忙忙地朝山顶跑去。一眼就看到了已经冒出大半截金光灿灿的三支神箭。他不加思索将三支神箭奋力拔出,毫不迟疑地朝昏君上朝的金銮殿,“嗖、嗖、嗖”连发三箭。不一会儿五更鸡叫,黄弟幡然醒悟,知道时间提前坏了大事。气得怒发冲冠,狠狠地将黄妹痛斥了一顿。黄妹悔恨交加,磕头捶胸,羞愧得无地自容。
昏君早朝,看见龙椅上钉着三支箭,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太监拔箭一看,箭上刻有十二个字:“上湖义军,替天行道,铲除昏君”。满朝文武官员,一个个被吓得面如土色,魂飞魄散。昏君当即下旨,由郑子龙率十万大军,到上湖南平叛。
天高皇帝远。在此之前,县衙虽先后三次派遣差役,向皇帝上奏“贾皇帝谋反”之事,但都因为长途跋涉,暴病身亡而石沉大海。若不是三支神箭,恐怕皇帝还蒙在鼓里哩!
郑子龙率军赶到后,先以高官厚禄引诱黄弟招安,黄弟不屑一顾,严词拒绝。郑恼羞成怒,不顾长途跋涉,兵困马乏,下令攻城。激战三天三夜,伤亡惨重,败下阵来,撤退百里,安营扎寨。郑在帐中,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愁容满面,长吁短叹。一天,一地理先生贸然进帐说:“此地的山起伏连绵,气势磅礴,龙脉旺盛,人才辈出。强攻只能是以卵击石,只有智取方为上策。”郑问:“如何智取?”先生答道:“斩断龙脉,即可大功告成。”郑听后,欣喜若狂,即派万余将士,耗时一年,将所有龙脉一一斩断,这一招,果真厉害,郑下令,第二次攻打县城,酣战八天八夜,拿下城池,黄弟撤兵,退居飞山。依仗天然屏障,坚守了大半年,尽管所有将士,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战绩显赫,歼敌上万,但终因寡不敌众,谋反失败。
几个贴身侍卫,护驾撤退至艮山口,黄弟见大势已去,弃皇冠,龙袍玉带,自刎身亡。他满腔热血,流入渠水,汇入长江,融入大海······
“贾皇帝”的传说虽然讲完了,但笔者的心却如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当你迈入金袍铺宝地,当你眺望艮山口的轿子顶,当你抚摸着飞山脚下洁白岩石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引起你对这位可歌可泣“贾皇帝”和他的将士们深情的敬仰和永久的怀念。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团结奋进,为振兴靖州,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唐其国 石宪贵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5/10/17/744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