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前人积累的成功经验,而且都是至理名言。这些名言,无一不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学生朗读,就是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并与其含义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朗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朗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朗读更有助于学生想象的丰富以及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增强。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且要体现出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技巧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朗读课文的技巧呢?
一、发音、口齿要正确、清楚
发音、口齿正确、清楚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歌曲”中的“曲”读(qǔ),不能读成“曲折”中的“曲”(qū);“便宜”中的“便”读(pián),不能读成“随便”中的“便”(biàn)……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二、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读和重读的处理。在汉语中,轻重音的变化也是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来。朗读时,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是有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的内容时,便可读得轻一些。文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多,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毛笔”、“钢笔”,重音都在“笔”上。句中的“意群重音”一般都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词或短语上。感情重音,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对“小蜜蜂”无比赞赏,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感情重音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甚至是整个句子。
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中词语间的停顿。
三、语气、语调要恰到好处
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声调。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的内容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凄凉等内容用低调等等。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大海的歌》“海上的风”这一部分中的句子“海上的风是狮子,他一吼,就掀起滔天波浪……” “狮子、吼、掀起、滔天波浪”等词语要读重音,要用较高的语调读出海上的风的猛烈。《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书领到了,我们俩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往回走。我们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读这段话时,“高兴地、恨不得、一步赶回”要着重读,要用较快的语速读出有书的高兴心情和急切回家的心情。“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我扶着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在这。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这段话中,指导员所说的话要读得轻、慢,读出语气断续,读出对指导员行为的感动。“我”所说的话要读出吃惊、紧张、激动的语气。
四、速度、快慢要合适、得体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首先,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一些。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整首诗都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舒缓的语调轻轻吟诵。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则要用较快的语速,欢快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快心情。又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要用较快的语速,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重读“鸣、上”两个词,读出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境,制造出相应的气氛。
掌握了以上朗读课文的技巧,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朗读中才能够得到发展。朗读又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朗读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理解的深浅。只有对一篇文章有较准确、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朗读好。反过来说,高质量的反复朗读,又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的目的。比如,《群众也在淋雨》里的这一段:“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我们不仅要用稍慢的语速以及平和的语调读出周恩来总理在雨中神态自若的表现,还能体会到:总理和群众的表现说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更能体会到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鼓舞和影响着在场的群众。
2、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运用之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文章时,为了表现某种神情意味,需要把某些词和短语加以强调: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鲜明、突出,又需要作合理停顿,还需要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运用之妙加深理解。朗读文章时,把辨形、释义、正音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例如:《走马灯的奥秘》,课文中“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茅以升对走马灯的好奇。冰心的《吹泡泡》一课,“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融化。”这句中“放”、“加”、“和弄”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制作肥皂水的过程简单而有趣。“然后,用一根细竹管,蘸上那粘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再轻轻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竹管上落下来,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朗读这段话时,要放慢语速,边读边体会吹泡泡的过程,读出作者对泡泡的喜爱。特别是“蘸”、“吹”、“提”、“扇”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慢慢地”、“轻轻地”说明吹泡泡时动作要轻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吹泡泡时的认真、小心与专注。因此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文章语言中的字、词、句子、以及修辞手法运用得越准确、巧妙,就越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书面写作能力。
3、朗读还有益于提高书面写作能力。朗读能够细致探究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文章的层次结构,领悟作品的写作方法,感知不同文体的风格特色,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朗读不用体裁的文章方法必须有区别,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描写、叙事、说明、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例如,《倾斜的伞》一文,作者采用神态描写的手法,这种手法是把人物的神情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我们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课文中外公的神态,是由当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到多少年后的“嘴角微微一颤”“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由外公的神态可以看出其情感的变化是由当年施爱于晚辈而高兴,到后来得到晚辈的关爱,收到了爱的回报而激动。文章以“倾斜的伞”为题,一这是文章的内容,“伞”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先写外公为“我”倾斜伞遮雨,后写“我”为外公倾斜伞挡雨,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倾斜的伞”而写的。二是作者暗含了文章的主题——祖孙间至爱的亲情,文章通过“倾斜的伞”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以及晚辈对长辈的爱,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令读者深深地感动。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课后,同学们回忆起自己和长辈之间的往事,在习作中写到:暑假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写作业。外婆叫我:“乐乐,快来!今天你‘长尾巴’,把这碗红枣煮鸡蛋吃了吧!给身体补充营养,你的学习成绩会更好!”“我永远忘不了外婆那慈祥的面容,那只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孩子们有表达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写作能力。
作者:孙静(湖南省靖州县飞山小学教师)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孙静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6/01/22/743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