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每次回家乡,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起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光易逝,世事沧桑,我的心境和处境完全与贺知章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自己虽也是“少小离家”,但并不“老大”才“回”,每年至少都要回去一、两次的。今年也一样,炎炎夏日之际,抽个周末时间,约上三两个人,又赶回家乡避暑。
我的老家叫南山,坐落于靖州三锹乡东北部。说到南山,人们自然会想起文人骚客笔下的经典诗句,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孟郊的“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杜甫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家乡南山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山村。千百年来,这里就没有什么名气,反而是靖州锹里地区苗族歌鼟中的《三锹数寨歌》把她唱得非常渺小和狼狈——“蓑衣斗篷南山寨”!全村仅70来户、280多人,湖南省地图上都找不到她的名字。现在更加尴尬了,随着新一轮撤乡并村的深化改革,她已经并入地笋村,村名也不复存在了。
诚如《我热恋的故乡》所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但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南山——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那样雄伟、那样美丽、那样神奇!尤其这里夏无酷暑,更是一个修心养性的最好去处、避暑纳凉的人间天堂,令人无比羡慕、无限向往。
最是那一派蓝天白云的农庄风光养眼
星期六大清早,我们驱车赶往靖州,在县城稍作停留,就准备出发去南山。这时,老婆的两个侄子吴林峰、吴佩洪也吵着要跟去,说城里太热了。
现在的城市,夏天确实不好过,不但喧闹不休,而且酷热难耐。这两天朋友圈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讽刺天气的极其反常——近日,持续高温,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一路过黑人:“请问大爷,您能说说是靖州热还是你们非洲热?”黑人怒回:“你已经是第三个问同样问题的人了,我再强调一遍,我刚三十出头,还不是大爷,也不是非洲来的,就是长期在靖州晒黑的!”笑话尽管有点夸张,由此却不难看到气候的恶劣,日头的毒辣,难怪孩子们要撵着下乡去玩。
路程并不算远,大概30公里左右,其中从坳上镇大开村有一个岔路进南山,7.5公里,是一条刚修几年的水泥山间公路。车子一路颠簸,吴林峰晕车,不时问还有多远?在哪个地方?老婆骗他,快了,快了!我却打趣他,白云深处是我家。
其实,我说的也是实话。大开这里是一片原野,地势平坦、开阔,去往南山的路却是四面青山环绕。打开车窗,只见天空蔚蓝,片片白云迎面扑来。蜿蜒盘旋的公路像一条绿色的带子,把大山缠绕着,左拐右扭的,回家就好比神仙登天,冉冉升起,往蓝天白云深处去!
路旁全是树木、杂草、野花,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车速带来的阵阵山风,清爽、凉快,一进南山界内,就关掉了车里的空调,自然多了,舒服多了。越往上,景越美,女儿他们三个孩子越发兴奋起来,吴林峰也不晕车了,拿着手机一顿狂拍。车到半山腰,拗不过他们,只有停车观光。
好一个人间仙境!朝下瞧,绿树成荫,田庄肥美,绿油油一大片;抬头望,树枝直插云霄,白云飘荡,阳光灿烂,看得头晕目眩;往远看,山川尽收眼底,蓝天像洗过一样干净、纯洁,让人生不起一丝杂念。对着山空大声吼,阵阵回音回荡山野,惊起山鸟从这个山头拼命地飞向那个山头,打破了一山的宁静。
依依不舍,继续赶路,一会儿就到了杨梅坳。与其说我们是坐车而来,倒不如说是踏云而至,这里依然还是漫天云彩,把山村装扮得格外漂亮。杨梅坳只有几户人家,堂兄吴展干就住在这山上,我自家的老屋在山下,多年不住人,每次回来我都是进他这里。
一幢木质结构的房屋,矗立在山林间,沉浸在白云里,独门独户,更显气派、整洁,如果放在城郊,完全就是一幢豪华别墅。站得高,看得远。整个南山村寨就在脚下,天是那样的碧蓝,云是那样的懒散,群山是那样的苍翠,吊脚楼是那样的错落有致。正午时分,艳阳当空,一切反更安静、安逸。
晓得我们今天要来,家族中的大人、小孩,十几个人,已经在院子里等候了。与亲戚朋友打过招呼,对着哗哗流下的水龙头洗把脸,高山上架来的清凉自来水,冲去了一身的疲倦。
往年走亲戚,大人们总会带点糖果分给小孩,那饥饿的年代,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家里来客人。而今时代不同了,这些对小朋友早已没了吸引力和诱惑力。这次,我别出心裁,换了花样,把自己的作品集《榜样的感动》带来了。书一拿出来,立即引来围观,大家你拿一本,我翻一本,像赶场购物似的,好不热闹。当得知这是送给他们的礼物,一个个喜形于色,排着队争着要我签名。那几个四、五岁的侄子辈、孙子辈,根本还看不懂,在滚烫的太阳下,端着书却有模有样。特别是吴才标的儿子吴谋涛,刚四岁,才上幼儿园,当自己的那本书一时不知放到哪里了,急得直哭,又找到后,破涕为笑。此情此景,也让我产生感动。对边缘、穷困的少数民族地方来说,一直以来文化落后、人才匮乏,培养后辈读书不就是最好的“家族风俗”、最炫的“民族风情”、最美的“田园风景”吗?!
最是那一井清澈透亮的农夫山泉醉人
简单吃点午饭,我们就下寨子里去。从杨梅坳到大团寨虽只1.5公里,大热天的,还是开车下去。
寨里很安静,人口本来就少,加上进城务工的人逐年增多,如今再难见到从前一堆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情景了,只有村寨口一辆挖掘机正在忙碌着,抢抓天气好,修一个停车场。很久以来,整个南山寨连个倒车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同时来几辆车,让个路也非常困难。修建停车场,就是为了未雨绸缪,据说九龙山要搞旅游开发了!
南山寨匍匐在神奇美丽的九龙山脚下。入寨子处,平时人员比较集中,所以叫这里为大门口,其实并没有门。大门口边上有一栋砖房子,是村里唯一的砖房。以前这里是村小,早几年停办了,小孩子上幼儿园都得在城里租房陪读,真是辛苦了父老乡亲!当年还是木房子时,我在这里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四年级,也就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出了大山。往事历历在目,那时从来不用补课,也不必参加培训班,甚至没有家庭作业,拥有充裕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童年。
走到校门口,我们想进去看看,可是一把“铁将军”把守着,把我们锁在了门外。这里已经成为村部了,外人不再随意出入。往里看,坪子里杂草丛生,更显寂寞,越发落寞。
转身往回,但见一个山冲往上延伸而去,一直蔓延到一片高山下,那就是九龙山。山冲里,并不宽阔的水田,一丘连着一丘,禾苗青青,茁壮成长。一条小溪随着田坝蜿蜒而来,在灌木和杂草间,隐隐约约的,可以想见那股缓缓细流。四周高山耸立,与蓝天白云相连,翠竹、苍松、杉树、枫木等各种阔叶、针叶树木和藤藤蔓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互挤压,互相纠缠,漫山遍野满是绿色,好一幅生态优美、山川秀丽的风景画卷!
正在修建的停车场旁有一个古井,每次热天回来,我都不忘去那里美美地喝上几口“农夫山泉”。对这里,我情有独钟,曾在《魂牵梦萦九龙山》一文中深情赞美过这汪井水。
小溪的一边是田地,一边是山崖,古井在山崖底部。近年来,村里对古井进行了维修,从田坝这边架了一座简易的水泥桥到井边,还为井口盖上了一个简朴的门框,不至于让树叶等杂物落入井中。同时,在井旁简单地修起一个石桌,几个石凳,便于来喝水、打水的人小憩。
古井上方的山崖,密密麻麻长满了杂七杂八的各种草木,使这里显得更加阴凉,如果不是经常有人来往,树枝一定会伸进井里和溪里去了。古井下边是一条涓涓而来,潺潺而去的小溪。溪流不大,溪水较浅,但明净、幽静。“高山出好水”,一点不假。神秘的九龙山流下来的山泉,清澈、晶莹,从岩缝间冒出来的井水,尤为清甜、透亮,树影在水中随风晃荡,“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荡漾开来。
来到井边,我们急不可耐地弯腰、蹲下,掬一捧水,猛喝一口,沁人心脾,凉透心底,驱散了闷热与困意,忘却了浮躁与无聊,有一种濯涤心灵、荡涤灵魂的彻悟感受。这或许就是心静如水吧,如果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
小朋友们好动,吴林峰和吴佩洪早就跳下井边,踏进溪水里去了,不时翻动着岩石找鱼蟹,任凉凉的山泉浸泡和冲洗。看着他们的愉悦,我不禁陶醉了,勾起了对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我们不也这样吗?夏天的小溪里,到处留下我们的身影,翻螃蟹、捉鱼虾,或用一堆石头拦成一个水坝,光着身子,扑通、扑通地在小溪里洗澡、嬉戏。稍有不慎,被呛了一口水,使鼻子酸酸的难受,但却那么清凉、那么甘甜,倒也心甘情愿。这才是最幸福、最美妙的时光!
最是那一桌霞光晚风的农家饭菜可口
在村寨里这里走走,那里瞅瞅,寻找过往的记忆,挖掘当前的美好,探究未来的蓝图,不时感慨一阵,留恋一番,展望一下,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大半天,我们又回到二哥吴展干家。
兄嫂、弟媳们正忙着准备晚餐,杀鸡宰鸭、炒菜煮饭,既各自分工、又相互合作,井井有条。我想看能帮点什么,他们再三要我们好好休息,不让沾边,完全把我们当成客人了。
太阳已不再像先前那样火爆,阳光柔和了许多,照在身上也不出汗了,慢慢地往西面的远山移动,渐渐往下滑落。夕阳无限好,这时,霞光万丈,从树尖里放射出来的余辉,染红了整个天边,色彩斑斓,蔚为壮观。那些没有亮光照射的山林和房屋,在袅袅炊烟中,更加静谧。
小院里摆上了几桌,开饭啦!亲人们各自找座位坐下来,老人约老人、小朋友找小朋友、喝酒的请喝酒的,心照不宣,井然有序。桌上摆满了菜,土鸡、土鸭、禾花鱼等主菜,缸豆、白瓜、茄子等小菜,全是乡下自产的,颜色搭配得当,香气扑鼻而来,诱惑得口水直来,恨不得马上动筷子。好在都是自家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小朋友那一桌已经等不及主人发话,就狼吞虎咽起来!
大人们却是要先喝酒才动筷,而老家的风俗还规定前三杯要一口干。一杯喝下去,火急火燎一样,赶快夹菜来冲淡酒的浓烈。味道美极了,或清淡、或油腻,或香甜、或麻辣,各有所好、津津有味。尤其是不喂饲料的猪肉和鸡鸭鱼,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蔬菜,通过木柴烧铁锅出来的味道,更是鲜美,吃得也更加放心。可三杯酒下肚,哪里还顾得细细品尝?管它味道怎样!
山风徐徐,凉风习习,也不用开灯,晚霞就是最美的彩灯。大家放开喝,相互敬酒,把泛黄的米酒和着凉凉的晚风、伴着亮亮的晚霞一起喝下去,烈辣中带着清爽,“痛并快乐着”……如此其乐融融、诗情画意的露天晚宴,能不惬意?
那两位白天开挖机的司机,近段时间都在南山寨修通往地笋村的公路,今晚也和我们共进晚餐。他们感慨,到过那么多地方做事,感觉这个地方的民风最朴质,群众最热情,到哪家都有饭吃,都会喝醉。是的,正如老古话所说,“有吃无吃是个礼”,人们在乎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这份浓浓的情意!
出门在外多年,还是觉得家乡的感觉最好。于是忍不住一杯又一杯,不知不觉就醉了,迷迷糊糊的有人扶我上楼躺下了……
半夜,万籁俱寂,身上冷冷的,醒来了。借着朦朦胧胧的亮光,我发现并没有挂蚊帐,山风从敞开着的两扇窗户呼呼灌进来,窗外虫子唧唧、星光点点,我却无力爬起来看夜景,胡乱拉过被子盖上,又在半梦半醒中睡去。
好几年不在老家过夜了,自从有了车,再晚也要赶回城里去住宿。这一次,我特意喝醉,就是为了享受这缕凉风,感受这种氛围!
来源: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6/08/08/743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