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雪峰
林源古寨位于靖州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背倚靖州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靖黎公路从东向西穿境而过。据专家考证,林源古寨始建于明朝中期,是靖州县又一个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水稻种植等农业收入为主的传统农耕村落。
走近林源古寨的时候,夕阳在古寨对面的群山之巅渐渐下沉,仿佛一个橙黄的桔子静静地挂在天边,散发着淡淡的光芒。这样的暮秋时节,村庄之外除了远处的黛青色的连绵群山,就是空旷的田野,一派收获之后的坦荡无垠。黄昏隐去了许多缤纷的色彩,无形中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走近林源古寨就像走近了一幅水墨山水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林源古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水面宽阔、清澈的池塘,波光云影,水气氤氲,心也变得柔活起来。举目远眺,池塘那边是几棵参天的古树庇佑着屋舍俨然、炊烟袅袅的古寨。借问从团寨里迎面而来拎着满满一木桶衣裤和捣衣棒的老大娘,那几棵古树是什么树名?老大娘迟疑了一会儿,说一棵是皂角树,一棵是榉木树,另一棵可能是枫树,说不准,得再问问寨子里的老头们。反正五十年前我嫁到这里,树就是这个样子了。暮秋的黄昏,天是淡青色的,云和树倒映在水里,水天一色,林源古寨在水一方,天地之间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沿着池塘边蜿蜒通往团寨的石板路行进,右边是呈“品”字型分布的三口四方古井,每一口古井都是清泉幽幽、青苔苍苍、古迹斑斑,古井四周铺满古老的青石板,导流的浅浅石槽汩汩地流淌着光阴的华年。正蹲在右下方的古井边洗衣的姑娘告诉我,三口古井一口井饮水、一口井洗菜、一口井洗衣物,秩序井然。走近林源古寨,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乡村生活的勤劳、自持、精致和秩序,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认真讲究,绝不敷衍。
古井边赫然立着一座门前香炉插满香烛的土地神庙,我怀着敬畏的心俯下身来仔细地端详,这是一座用整石凿成四壁和屋顶的土地庙,里面端坐着石雕的土地公土地婆,庙门枋上还镌刻着一副对联,因为久经风雨的侵蚀和尘埃掩盖,字迹已然模糊,上联看不清了,下联看清了后四个字:福寿兼长。横批:泽润生民。对联字体雍容华贵、端庄大气,透着文化气息。一位走过了的村民大哥告诉说,这座土地庙有几百年历史了。为了保护石雕的土地庙,人们又在它的外面用砖砌了外墙,盖了椽檩瓦檐。
行走在林源古寨,随处可以感受到的是,林源村民对土地的深情和感恩,对土地神由衷的崇敬和奉祀。林源古寨的桥边、井边、寨门口,处处都建有土地神祠。笔者仅只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匆匆一游,就在林源古寨里看到了七八座土地神庙,有的土地庙里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土地婆并肩端坐,接受供奉香火,有的只有庙堂、庙里空空如也,不见上座的神像,但香炉里依旧插满香烛,香火不断,大约是神仙外出巡游未归。
偶遇林源古寨一位读过私塾的老人对我说,在林源古寨,土地神就是财神与福神。有土才有财,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神的原因。土地神是林源古寨的村寨保护神。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殷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
相传土地公本名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疾苦,做了许多善事。张福德活一百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容颜不改,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张福德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常祭祀,谓之“福德正神”。
据说,土地神崇奉之盛始于明朝。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传说这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瑯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备受崇敬。不过,我在张宏杰所著《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读到的是: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那天中午,贫农朱五四那身怀六甲的婆娘陈二娘挪着步子,匆匆赶往地里忙秋播的事情。走到村东头二郎庙旁边,肚子一阵疼痛发作,要生了。没办法,只好急忙拐进破庙。刚刚迈进庙门,靠着墙壁喘上一口气,腹内的孩子就蠢蠢欲动,还没等陈二娘躺下来,就呱呱坠地了。朱五四屈指一算,儿子加侄儿按顺序排下来,这孩子正好第八,就叫“重八”,这就是将来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见,朱元璋降生之地并不是土地庙,而是二郎神庙。想来也是,从来土地庙都那么小,怎么容得下一个女人进去生产?
我不相信朱元璋降生于土地庙里,却愿意相信土地神崇奉之盛始于明朝。清人邹潘《天潢玉牒》说:朱元璋一生诚心爱民,尤其同情贫弱之人,一说起稼穑之艰苦,每每为之涕泣;他对于富豪大户兼并他人土地,贪官污吏榨取百姓钱财,深恶痛绝,犯者必置诸法。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对农民和地主爱憎分明,终生保持着农民趣味、农民气派、农民作风的皇帝,绝无仅有。这个每日早膳只用蔬菜,亲自带领太监在皇宫里辟地种菜,重视农业仔细到各家各户农民的土地里桑、麻、棉各种几亩都要管的皇帝,始终像一个农民一样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结,尊崇和敬畏土地。他认为皇帝的梦和农民的梦是一样吻合重叠的,只有农民有土地、吃饱穿暖了,天下就太平了,他的江山也就稳固了。
《释名.释地》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古人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于是还出现了“地母”崇拜。比如,清代四川的南川、云阳等地就有地母殿。林源古寨估计没有地母崇拜,但是除了敬土地神之外,还虔诚地敬树神。走近古寨旁的那几棵树干粗大得两人合抱不住,枝桠伸入云中的古树,可以看清楚树干上贴着许多画符记名,写着“祈安求福”、“祛病延年”、“易养成人”之类祈愿的红纸、红布。林源古寨的老人说,百年以上的古树都可以通天与神灵对话,为世人消灾避难。
承载林源古寨历史文化底蕴的当属林源寨门。据载,林源寨门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上寨双鼓门、中寨桂花门、下寨狮子门构成。由西向南往东到北,沿着石板路穿行古寨之中,首先见到的是下寨双狮门,灰色的石砌门墙、门枋、石阶、台明,重檐歇山顶盖小青瓦的门楼,是端庄大气的明清官式建筑风格。门楼的翘角飞檐在淡青色的天空画出优美的剪影,高大的苦楝树隔着石板路伸过几枝,再剪一角幽深的古巷,组成了一幅淡雅的风景画。镶嵌在寨门墙角的石狮被摸得油光水滑,四肢霸气的龙鳞,圆睁的双目,虎虎生威,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对高贵的麒麟。
中寨桂花门因为历史原因已经损毁,原址现存的是一座古旧的废弃粮仓,乍看像是一座山寨古堡的岗楼,砖墙围砌,门洞窄小、弧形拱顶,别具一格。穿过门洞豁然开朗,花木扶疏,杨树金黄的叶子落了一地,老绿的棕榈树、苦楝树、柳树,高低错落、参差有序,石板小径两旁各有一方睡莲漂浮的浅浅池塘,倒映着树影天光,和农家的木屋组成又一幅怡人的山水画。
上寨双鼓门,因大门两侧石门枋前各置有一石匾鼓而得名。门楼建筑结构和工艺与下寨门相同,为重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式组合结构,中部、四周分别由4根金柱和12根檐柱支撑。寨门坐西朝东,由寨门外接的凉亭、石门坊、门楼组成。凉亭外有一棵树冠茂盛如华盖的桂花树,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散发着阵阵馥郁的馨香。双鼓门外的凉亭虽说建筑工艺不算精美,但是粗犷大气,一根根的木柱都是合抱的老树,透着岁月的沧桑豁达。凉亭两侧供人歇息乘凉的木板廊凳上坐着两位青衣花发的老者,安静地望了望参观的我,依旧高一声低一声地继续着他们的交谈。木廊凳宽大厚实,大约经过林源古寨世代村民的肌肤相亲,汗水浸润,木板的颜色已然成了赭红色,无声地见证着林源村民世世代代邻里和睦相处、闲适安逸的生活。抚摸着颜色灰白、裂纹参差的凉亭木柱,我依稀看见了晴朗的夏夜里,劳作之余的林源男女老少聚在寨门凉亭里或躺或坐、纳凉歇息、愉快交谈的惬意场景。
农村团寨的寨门是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也是村名聚会、议事、休闲、乘凉的地方。寨门之于乡村团寨就好比人的脸面,凸显着一个地方人的精、气、神,文化与品味,决定着人们的第一印象。林源寨门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和风雨侵蚀,其建筑形态和工艺基本保持了原状,主体构架和建筑特征均保持了明代官式建筑的特点,门楼重檐壮观,梁柱高大,抬梁穿斗式梁架结构,梁枋、瓜柱、卯榫雕饰精美。同时,积极吸收苗侗鼓楼、凉亭和汉族寺庙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汉、苗、侗各式建筑的文化精华。透过林源古寨古老的寨门,可以窥见林源百姓昔日生活的安定繁华。
穿行林源古寨之中,团寨里巷道纵横,屋舍俨然,村民友好,房前屋后处处干净整洁,花木葳蕤,昭示着林源村民对生活的热情和自尊。难得的是,我在林源古寨里碰见了不少的青年、中年男女,他们没有外出打工,他们谨守着土能生金,勤劳富足的生产生活传统,经营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快乐知足。遗憾的是,团寨里新建了不少的乡村别墅式的砖混层楼,在岁月经年的木筑窨子屋、吊脚楼中间显得突兀抢眼。
林源古寨给我匆匆一游的最后一个惊喜,就是寨北的那一棵巍然耸立苍穹的千年古银杏树。大约缘于十月小阳春的呵护,古老的银杏树依旧枝繁叶茂,小巧扇形的银杏树叶秀美婆娑,昭示着蓬勃的生命力。林源古寨年过古稀的吴大爷神往地回忆说,我爷爷的爷爷在世的的时候,银杏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在林源古寨,人和树木一直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千年古树发新芽,林源古寨谱华章。林源古寨已经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如果能够修缮重建中寨桂花门,恢复连接三个寨门的寨墙,控制住再建砖房等,明天的林源古寨必能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6/10/27/743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