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寨姓村因一个女子的忠贞而扬名
2017-02-08 17:15:37 字号:

  十多年前,我曾经到过甘棠镇寨姓村下圳团寨。彼时,刚获批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先祠进行了一次文物古建维修,我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同志去参加寨姓林氏组织的林氏先祠维修竣工仪式。作为刚上任的分管文物工作的县文化局副局长,其貌不扬、内心胆怯、故作镇定的我,曾经站在林氏先祠前面,对着几位寨姓籍的县直单位退休老干部、一群寨姓的老百姓讲过几分钟的话,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林氏先祠的文物价值,感谢寨姓群众保护文物的觉悟等等,赢得了一片交头接耳、颇感意外的目光,想必没有丢组织的脸。因为当时来去匆匆,我仅记住了林氏先祠,对于下圳团寨的形貌却并没有留下印象,寨姓团寨也没来得及游历。

  2016年,寨姓村入选了国家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单,看来这个村寨也是风光与众不同,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值得再次前往探古寻幽、游览观光。于是,新春元宵未散,我就迫不及待地驱车启程了。

  寨姓村距靖州县城约30公里,位于甘棠镇东南部,总面积1.01万亩,其中山林7210亩,水田1800亩。有人口319户1268人,由六个自然团寨组成,其中寨姓、半冲、唐家冲、下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团寨,寨姓村民以林姓居多,据说乃是南宋忠义侯林端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寨姓村落始建于北宋末年,经历次朝代更迭战乱而几经兴衰、绵延至今,当前老房屋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现存的基本是上下两层的苗侗特色木房子,亦间杂有不少新建的两三层砖房。寨姓团寨里遗存有两处封火马头墙高筑、几进几出、雕梁画栋、气势宏大的窨子屋,据说是明清时期的地主大户人家的宅子,可惜损毁严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先祠”(又名“忠义侯祠”)就坐落在下圳团寨中间,是内陆难得一见的闽地风格建筑,有“内陆妈祖庙”之称。林氏先祠占地553.9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7.3平方米,四周围墙高筑,门墙高9米。前厅厅堂为纯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月梁规整,屋脊雕塑有双龙宝葫芦,两端塑龙头,彰显林氏殊荣。祠堂正门厚实的条石门楣上镌刻楹联:“籍属莆田原是福建望族,祥发夏郡仍然湖南名门。”门楣山墙上有众多工艺精巧的有关历史名人、神话传说、龙、凤、龟、兽、鸟、虫及“八蛮进贡”的泥塑装饰。据说,其中泥塑“八蛮进贡”讲的就是祠内祭祀的林氏先祖忠义候林端和他的妻子“忠节得道助国夫人”蒋太婆,以及他们的儿子敕封千户侯林思义的靖边功劳。

  本人有心翻阅了身边可以找到的靖州史志,比如《直隶靖州志》、《靖州县志》、《靖州乡土志》等,却并没有发现关于林端和夫人蒋太婆的相关文字记载,因而对于林端夫妇征蛮平乱、以至蒋氏袭夫职留靖助民开垦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不解其详,亦无从求证。仅从网络搜索得知,据《林氏合族公谱总系》谱牒载:“林端,字开远,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贤良港人。公生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九月九日,于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中武榜进士,理宗时官京湖宣抚副使,至宝祐五年(1257)三月征讨楚粤红苗卒于王事,享年六十有二。”据说,林端殉国后,其妻蒋氏袭夫职,敕封“忠节得道助国夫人”,留守靖州,助民开垦。蒋氏殁后,后人仰慕其德,于大明洪武年间建成“太婆庙”以祭祀,清康熙继修之。咸丰五年(1855),林氏子孙将其改为“林氏先祠”。

  虽说找不到正史记载,也并不能说历史就不存在、纯属杜撰,何况即便有记载的某些事,谁也不能保证记载的就是真实可信的,没有亲见亲历,谁也没有办法不差分毫地还原历史。在林氏先祠里面挂着一些匾额和楹联,其中有“挥师浩浩讨苗乱忠烈耿耿公捐躯”、“端公太婆助国定边功不朽”等内容。我不敢妄加评说,或者试图去褒贬林端和蒋氏当年的征苗平蛮之举。时过境迁,恩怨消散,何况中华文化主流崇尚的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任何征战只要是忠于朝廷,维护民族大义,只要不滥杀无辜、体恤百姓,是非善恶终的公允。我只想按照一个女性的思维,试图从现状以及有限的文字信息里去解读那湮没在历史烟尘深处的关于一个女人的一段人生故事。

  林氏先祠前面有一块以怀化市人民政府名义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先祠说明词”碑,其中刻着这样一句话:“林氏先祠又名太婆庙,明洪武年间为祭祀林氏始祖林端之妻蒋氏而建。”这大约就是我能够找到的关于林氏先祠祭祀谁的官方记载。众所周知,自古只有一个人为国家或者地方做出杰出贡献,民众世代广泛受益、感念其恩德才会自发建庙祀之。蒋氏究竟做出了怎样的丰功伟业,让后人仰慕其德,建太婆庙祭祀?我以为当从“助民开垦”四个字着眼。走进甘棠,放眼每一个村寨周边,处处都是辽阔平整的田畴,动辄数千亩良田望不到边,靖州乃丘陵山地,山多田少,独此处与众不同,沃野良田千顷,想必乃是蒋太婆助民开垦的结果。自古民以食为天,土地良田乃是国家、百姓之根本,土生万物养育千秋万代。蒋氏助民开垦屯田之功自当庙堂供奉、彪炳千秋。

  启蒙之时就知晓替父从军的北魏巾帼英雄花木兰,后来读书还知花木兰被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读明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知女英雄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世人千古传唱;读清如莲居士的《征西全传》,知晓大唐贞观年间的奇女樊梨花,敢爱敢恨、胸怀宽广、武艺高强,在夫家被满门抄斩后,率子薛刚反唐,报仇除奸;还有宋代大将军韩世忠的爱妾、护国夫人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世人广为传诵等等,不胜枚举。虽说中华五千年浩荡历史,从未缺巾帼英雄奇女子,但或许是距离远近不同,寨姓林氏先祠供奉的“忠节得道助国夫人”蒋氏的事迹给我最真切的感动。

  一座贞节牌坊尚且不知凝结了一个寡妇几多不为人知的悲苦血泪、辛酸坎坷和寂寞煎熬,何况还要肩负替夫为国尽忠,稳定边疆,造福一方百姓的宏图伟愿。蒋太婆的一生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和精忠报国的崇高信仰。

  屈指算来,作为一个母性,男人在几分钟时间提供了一颗种子,女人却要辛苦孕育十个月,还要经历九死一生的分娩,十几二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一辈子的牵肠挂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女人活得比男人难得多,但是林端夫人蒋氏活得很精彩。丈夫阵亡,她擦干眼泪为夫收尸,安排几个儿子扶灵柩回乡安葬,自己带领留下的两个儿子和将士们继续征战,平定叛乱,继而安抚百姓,开垦生产,王化一方。然而,丈夫殉国二十二年,南宋小朝廷丞相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忽必烈的铁蹄驱逐下、走投无路于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将士相继跳海赴死就义,南宋王朝彻底覆亡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论中原大汉族还是楚地羁縻峒蛮,一同感受家国沦陷之痛、一同沦为亡国奴。“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我无从知晓蒋氏是否还活着饱尝了故国覆亡的悲哀苦楚,但我肯定她在丈夫死后就开始像一个男人一样思考将士们的前途和去留、思考她该怎样活着?而当时甘棠这片土地上百年前已经有一位皇亲国戚驸马爷黄龟年为她做出了南征之后拒诏不回、留驻边疆、与民共治的榜样,何况如今南宋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于是她为自己、为将士们做出了继续平乱、屯垦戍边的决定。从此,她从不去想自己是一个需要呵护的女人,忘了寂寞、不慕依靠,自立自强、沉稳淡定,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用一个母性的温柔智慧和勇气魄力,宜家宜室、利国利民,于己小家养育家小、繁衍子嗣,据说迄今湘、黔、桂、滇、川、渝等地有二十余万林氏后裔尊林氏先祠为共同祖祠;于地方社会则开山拓土、平整土地、发展生产,护佑一方的生灵,故而身后赢得了世人的景仰、民众的爱戴。

  虽说八九百载岁月沧桑,烟消云散,寨姓这个村落似乎也还是可以窥见几许蒋氏的遗风:村民吃苦耐劳因而多地主豪杰大户,耕读传家故而多锦绣人才,比如寨中高墙大院、古迹斑斑却雕梁画栋、风姿犹存的古宅,比如众多寨姓籍的机关干部、甚至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村寨依山傍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女性之温婉柔美,比如寨姓人家庭前屋后皆栽花植树、整洁干净,古老的青石板铺路户户相通。再去看看唐家冲寨古老的石板桥,乃是由丈余长的整块青条石铺成,两块青石两头居然凿出一对圆孔,宛若比目鱼头一样精致;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间建成的木筑寨门凉亭里,正聚集着一群友好和睦的寨姓女人闲话家常。

  无独有偶,在离甘棠寨姓不远的高椅古村也长眠着一位侗家女英雄蒋太君,她因为带领村民抗击入侵的辽兵而英勇牺牲,长眠髙椅,人们为她垒砌了高高的坟墓,并且盖起高墙瓦檐遮风挡雨、年年祭拜。

  这世界上,女人也许从未曾像男人一样被平等重视,但是从不少女人做出的英雄事迹,轰轰烈烈、感召后人,较男人无不及。寨姓村正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忠贞而扬名!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