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雪飞诗歌《写给故乡的文字》有感
文/吴会军
乡愁是什么?
在很多人心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说不清,也理解不了;也许就是一个出门久了的人、每当逢年过节了会想家,想和亲人团聚、吃饭;也许又是一种伤痛,是深深埋在游子骨子里的一种伤痛,于是,在大迁徙的这个人流变动的潮流中,“乡愁”就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文化图腾……
最开始接触到“乡愁”,是台湾余光中先生的那一首名诗,他的“乡愁”是一枚邮票、把对大陆亲人的思念、邮寄过海峡,直抵故乡;
当然,余老先生的乡愁已经成为了经典,那么、作为诗歌爱好者的童雪飞,她笔下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
从《写给故乡的文字》这一组诗歌里,我能体会到作者骨子里的“乡愁”,是多么的浓烈,比如《月在杯中》一诗里,作者借杯中月,让乡愁油然从心底里升起;
“酒杯中的月光。”
我突然联想到留守的父亲、母亲,在月光升起时,浅酌一杯,不为别的,只为远在异乡打工的儿女,平安;而对于游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许,又有取其之意吧!
通篇没看到“乡愁”两个字,却又处处是乡愁;
所谓诗,都该有一个诗眼,都该有感情投入吧,眼下写分行文字的多如牛毛,但看来看去,却不知所云,而且通篇感觉不到一丝丝感情的成分存在;每当看到哪里有分行文字出来,我便会问:写了那么多,有一句可以感动人的吗,或者感动一下你自己?如果自己看了都没感觉,那么,写的那些东西,还指望有读者?
一直记得老师说的一句话: “诗是从心里疼出来、在心上生长着的文字,当像敬畏神明那样,敬畏诗意,又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
尽管童雪飞的诗歌还走在路上,还在成长中,但起码不做作,很自然的感情流淌,她的意境,就是动。又如结尾一句:“……竟不敢/将明月捞起。”一下子,整首诗就这样活了起来;
那么,我再来看这首诗的诗眼在哪,我觉得应该是那个“捞”字,是想从月光里捞什么呢,捞乡愁吗,捞生活?抑或又是想捞取其他的什么?
看得出来,她也是深受我老师桑恒昌桑老的影响;
再有《《还乡贴》,《也说喝酒》等,她的乡愁,浓而烈,浑不可解;既有对故乡的眷念,又有诸多的失落,惆怅和无奈;她的心态是积极的,很健康;寒冬腊月,她会对着梅,也要莞尔一笑;那个美,世间唯我独清!
游子归乡,那份情,付之于炊烟,付之于老屋、瓦房,付之于亲情包裹的温馨;
我读诗,有三个条件必备:一语感、二意境、三内涵,三者缺一不可,我给童雪飞写这个读后感,基本上也是源于此,虽然她的文笔还不成熟,还在学习中,但她很静、很安静,静静地学习,静静地写诗,不浮躁,就够了,相信,她会写出更多的好作品,祝福她!
附作者原玉:
写给故乡的文字(组诗) 文\柳溪雪霏
1、月在杯中
月在杯中
我看见父亲母亲
鬓间银发
一闪又一闪
月在杯中
我照见我如漂萍
却一生
未曾学会游泳
月在杯中
我灭了今夜的灯
竟不敢
将明月捞起
2、也说喝酒
碗,必须选大的
盛满的酒才会荡漾起来
氤氲的雾气中
高山、溪流、还有袅袅炊烟
风一吹
就斜到了山崖之外
再不点灯
眼睛就要红了
我不在,北山脚下瓦房的
窗口 一直要让他亮着
那缕光
纵然是细若游丝
也能穿透夜色
酒已经温好
香气揉碎肝肠
再说什么 也不如喝酒
碗
端起来吧
3、还乡帖
这也许是
最寒冷的日子了
所有的花
都迟疑着要不要开
只有梅
在略显单薄的枝条上
轻轻
莞尔一笑
这笑啊
不经意间
燃起我的胸膛
熊熊火焰
可以辽阔
可以汹涌
倾万种风情于一刻
扑向村庄
写于2017·3·4日 临安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吴会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3/10/743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