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九九重阳、桐油粑粑,每逢佳节总是思念家乡的味道
2017-10-30 11:04:26 字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到传统佳节,在异地他乡生活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读起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篇。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在佳节里写诗作文。这首诗,写的便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地过节都有各自的习俗,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别具一格。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而在我的老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乡侗寨,在九九重阳这一天,包桐油粑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繁杂,饮食文化更是风味独特、垂涎欲滴。粑粑,或许是苗族人的最爱,不同节日里要吃不同的粑粑。比如春节打糍粑,元宵节做汤圆,清明节做斋粑、甜藤粑,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包桐油粑,起新屋打抛梁粑,办喜事煮油茶有“糖果粑”“摊摊粑”,等等。苗族人喜欢糯米,所有这些粑粑都离不开糯米。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我而言,每当传统佳节到来,与其说是思念家乡的亲人,更准确、贴切地说,莫不是嘴馋家乡的味道。

  家乡有在重阳节包桐油粑粑的风俗。今天是九九重阳,不能在老家过节,吃不到桐油粑粑,只有打开记忆之门,回味美味,遥想过去。

  每一种食物都凝聚着一段记忆,就像妈妈做的饭有独特的味道,苗乡的桐子叶粑粑也有不一样的味道,一千个人口中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味道。

  桐油粑粑,因是用桐油叶包的,又称“桐叶粑”;又因重阳节必吃,也叫“重阳粑”。这是曾经流行于靖州锹里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是用糯米加籼米打成粉末,拌野蒿加适量清水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内包红豆沙糖或芝麻粉,也可包梅菜腊肉丁等佐料。

  制作桐油粑粑最关键的是选好桐油叶。桐油树,是我们那里的一种俗称,其实它的学名叫油桐树。因为那树上结的果子里面的核,可以用来榨桐油。

  记得童年时,桐子树在屋前屋后随处可见。每当春风一吹,白中带红的桐油花就开了,满树一簇一簇的,虽称不上姹紫嫣红,但挂在还未长叶的树枝上,却是格外的清新朴素。

  每当重阳节前后,我们就热切切地盼望着,因为就可以享用那柔软而又香甜的桐油粑粑了。

  在节日前的三四天,我们就提早带着竹篮,来到村后的山坡上,挑选那一片片宽大、光艳、细滑的桐油叶。将采摘来的桐子叶适当清洗,注意不要太嫩的叶片和有大孔的叶片。

  包桐油粑粑不需要太多技巧,将面粉加水和,经过充分搅拌后,把料子做成一个圆状,再挤开一个口,往里添加事先拌匀的配料,重新包拢后,还要在圆坨上抹一些油或者沾点玉米粉,这样蒸熟后的粑粑与叶子才便于剥离。然后再把圆坨放在一片桐油叶中间,合上用手轻轻一压,捏平,一个桐油粑粑就成行了。接着,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一种特殊的清香顿时弥漫在整个吊脚楼里。

  趁热吃,又糯又香,味道好极了!因为桐油叶能祛风散寒,蒿菜有健胃消食之功效,各种味道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桐油粑粑真是最原生态、纯天然的美味。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桐油粑粑越来越少见了,平时市面上根本没有卖的,只有佳节里有少许人家包。桐油粑粑虽然好吃,但制作比较繁琐,而且现在的桐油树也很少见到。所以,我们这些城里人也就没有口福享受到这个带着大地气息的东西了,更少了一种来自乡土的乐趣。

  今天,我不去登高望远,也没有遍插茱萸,我只是不由地想起了甜甜的、糯糯的桐油粑粑,忆起了金色的、欢乐的童年,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的各种味道!

来源: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