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长期关注靖州发展,在《我的靖州情结》一文中,他写到:“说实在的,全国近三千个县级行政区,我关注最多的是靖州,胜过我的家乡广东鹤山,我有着深深的靖州情结。”并为靖州留下了不少笔墨,其中《登飞山》一诗广为流传:
楚南绝顶览三省,人流物流聚四方。
再思恩威往日事,喜盼渠阳胜郴阳。
诗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靖州的地理特征、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意思是说,靖州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是人流物流的聚集地、集散地,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和抗倭名将邓子龙已成往事,今天是民族团结,百姓盼着经济发展,靖州的重要性会和郴州一样重要!(渠阳,是指历史上曾在靖州设渠阳县;郴阳,指的是郴州市。)
靖州,一个山明水静、安定祥和的好地方,从地名就可见一斑!靖者,治也,安定、和平之意;州者,既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也指建在河流边上,有城墙防御洪水的城市。
名副其实,靖州就是一座山水城市,一山一水,成为这个地方最鲜明的标识。巍巍飞山是神山,垂范千古,雄伟挺拔,起伏盘旋,护佑着一方和谐安宁;悠悠渠江是母亲河,流淌千年,蜿蜒不息,轻吟浅唱,哺育了一片富饶美丽。
纵观中国城市的名字,含有“州”字的,神州大地,无处不是,无论郑州、广州,还是苏州、扬州,无论杭州、温州,还是福州、徐州……这些地市级城市,哪一个不是历史悠久、欣欣向荣?
靖州也如此,虽只是一个县级城市,却曾一度长期为州府所在地。这里是少数民族集中地,长期战事不断,自从崇宁二年(1103)以“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以来,历为军事重镇、州府所在地,被称为“千年州府”,亦被誉为“五福之地”。
厚积会薄发,后来能居上。靖州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情浓郁…… 通过积极抢抓机遇,努力发挥优势,处处生机勃勃、美不胜收:城乡高楼起、路网八方连,园区机器鸣、田地瓜果香,社区居民乐、景点游客欢;春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夏至青山呈黛、碧峰吐翠,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季万籁俱寂、白雪皑皑;早上静谧温馨、正午门庭若市、夜晚流光溢彩……
看不尽的新景象,道不尽的新变化。
这些,或许就是叶大年院士一直对靖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情有独钟,把异乡当故乡的缘故吧!
生态良好、资源优质、商贸繁荣、工业兴起,靖州具有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劲来势。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五福之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全面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建设美丽靖州。
立足“苗侗祖地”,摇曳最炫“民族风”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靖州繁衍生息。战国后期,形成以苗侗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唐末宋初,杨再思在飞山建立峒款军政联盟,受朝廷分封,治理十峒,政通人和,成为民族自治典范。千百年来,这里被苗侗人民公认为祖地,至今仍保存有苗侗民族的祖庙“飞山宫”。
靖州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璀璨,虽然只有27万人口,却有30个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占74%。1987年2月19日,成立苗族侗族自治县,成为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
资源,是一个地方最大的发展优势。对少数民族地方来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就是最具魅力、最有潜力的“传家宝”和“助推器”。丰富多样的资源,别具一格的特色,为靖州加快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多年的积累,长期的打拼,民族文化推进了靖州民族团结、经济繁荣。
走过花桥、走过鼓楼,就走进了苗乡侗寨,走进了山水画廊;坐在茶棚、坐在吊脚楼,一起喝拦门酒、吃龙头宴,苗族的山在歌中藏,侗家的水在舞里淌。
近年来,靖州依托苗侗风情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红红火火,声名远扬,西有地笋苗寨、东有岩脚侗寨,成为最具风情的两条风景线。
更有千年传唱的苗族歌鼟,荡漾着花衣苗最古老的传奇,它是锹里地区数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禾花鱼上榜《舌尖上的中国》、苗乡起新屋进入央视《乡土》、雕花蜜饯被誉为“舌尖上的艺术品”、“四十八寨赶歌场”惊艳全国……
于是,靖州被纳入“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成为“中国最美侗乡”精品旅游路线,成功打造了“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名县”“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县”。
立足“商贸重地”,建起最广“朋友圈”
自唐天佑七年(911年)以来,靖州历为州府所在地,明朝为湘黔桂三省接边商贸重镇。清乾隆后,江西、福建、两广、贵州、永州、长沙、衡阳、宝庆等“五省八帮”商人前来“淘金”,商铺林立、百货齐全,更是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
如今,包茂高速、武靖黎高速和焦柳铁路、规划建设中的兴靖永郴赣铁路交汇于此,G209、G356、S222穿城而过,辐射周边18个县市4万平方公里500万人口,靖州成为怀化南部、湘黔桂接边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最佳投资洼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金钥匙。对于后发地区来说,打开山门、合作双赢,尤为重要。“朋友多了路好走”,靖州对此有深刻认识。他们立足区位优势和历史积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交天下朋友,会四海英雄,还把“朋友圈”建到了国外。
靖州茯苓资源得天独厚,已成为全国茯苓最大的集散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茯苓专业市场,市场占地面积8万元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人做买卖,日均上货量100吨,年交易量达3.2万吨,占全国总量60%以上;年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茯苓制品1.2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生意兴隆、人财两旺!
为此,靖州努力放大“中国茯苓之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打造“国际茯苓之都”。于是,靖州茯苓产业漂洋过海,造福全球。近日,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通过微信联系南非的茯苓种植户,询问茯苓生长情况,双方都为合作前景兴奋不已。据悉,自2015年靖州茯苓纯菌丝种首次走出国门落根非洲,目前已在非洲2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商贸活,则人气旺;有人气,则百业兴。每年,在靖州周转客流280余万人次,各类物流量达140万吨,车水马龙、安居乐业,开创了“靖州现象”的再度辉煌。
立足“文化圣地”,培育最强“动力源”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先贤。千年飞山脚下的这方圣土,用改革的春秋画笔镌刻在历史的丹青长卷中。
靖州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杨再思、魏了翁,一武一文,被当地奉为神灵,影响极其深远。以纪念杨再思而命名的“飞山号”庙、宫、殿,遍布湘桂黔鄂渝滇数省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数十万人自发朝觐祭拜;由魏了翁创建于宋朝的鹤山书院,曾与岳麓、濂溪、石鼓并称为湖湘四大书院。
以此形成的“飞山文化”,集释道儒和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之大成,是靖州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一个民族前进的每个足印,闪耀着文化的光芒;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熔铸着文化的力量。如果说一个国家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则是灵魂;如果说一个地方经济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当今世界,比拼的不仅是“硬实力”,更有“软实力”。并且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往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某种程度上,比“硬实力”的渗透力更强,影响力更持久。
实践证明,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对此,靖州党政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比“硬实力”不是明智之举,也非长久之计。于是,他们采取多种渠道、强化发展措施,千方百计地开发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是靖州引以为豪的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教育投入逐年增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从每年1—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被授予“清华大学生源学校”,到连续23年保持怀化市教育先进行列,从文峰塔“百年状元坊”,到“靖州教育现象”,都书写着教育繁荣的奇观。这对一度被讥笑为“荒蛮之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是最大的政绩。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杨德淮极力为靖州尊师重教点赞:“一个边远的山区小县,能够把人才和人才培养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报告,写写官样文章以捞取政绩,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这在拜金、拜物席卷官场与民间的大环境里,实在罕见,也尤其难能可贵……”
诚如斯言,靖州就是这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为启迪和激励后人,还在文峰塔上建立了“百年状元坊”,将1987年自治县成立以来高考文理科前三名的“状元”刻碑永志,并且每年都大张旗鼓举行隆重、盛大的“状元上榜”仪式。这种独特的创举,在全国独树一帜、绝无仅有,让人们见证了靖州独到的眼光——既让榜上有名的学子骄傲自豪、光宗耀祖,也激励和鞭策后代莘莘学子奋发图强、争先恐后,更为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人杰不一定是地灵的原因,但人才辈出一定要靠尊师重教。在靖州,有一种最高的礼遇叫“状元上榜”,这是重视人才的最好见证,也是尊师重教的最佳诠释。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出,则事业旺。教育带动了靖州各项文化事业全面进步,继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千百年的历史积累,与时俱进的后发赶超,靖州传承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飞山文化、苗侗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近些年,靖州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苗族歌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用腾飞的姿态昭示文化软实力“硬”起来了!
立足“生态绿地”,铺就最美“生态路”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是中华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拥有“绿色王国”之称的靖州,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让人心情舒畅、信心满满;绿色,代表着森林,代表着健康,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绿色,是美丽的标签,是和平的象征,是生机的展现,也是前行的力量!
靖州拥有秀丽的山川、充裕的森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成就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木材重要产地”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等金字招牌,犹如绿色的琴弦弹奏着生态和谐之音。
行走在靖州大地,山高林密绿波卷潮,郁郁葱葱;秀水湖畔柳绿花红,碧波潋潋。五龙潭国家湿地公园森森翠色,云蒸霞蔚;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水杉与光影交织,鸟叫与虫喃齐鸣,是蜿蜒在大森林中的骑行赛道,被网友评为湖南“七个秋季最美赏景地”之首……
这些赞誉,并非浪得虚名。得益于靖州走“循环路”、念“生态经”、唱“绿色戏”,得益于经济、产业、项目生态化的原则,也得益于“碧水、青山、蓝天、绿地”工程的实施。这一切,让人在绿中走、让家在绿中居、让城在绿中显,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近年来,靖州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改革试验,推动林业增效、财政增长、林农增收,唱出了精彩的“绿色经济大戏”。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靖州人民一直以来坚守的信条。正因为此,靖州生态保护效果明显。出台了全省第一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扎实开展重点污染专项整治,推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中小河流治理46公里,境内水库得到有效保护;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件办结率100%,市交办问题办结率100%……
目前,靖州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69.6万亩,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森林资源蓄积量由1987年的730.01万立方米增长至现在的121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5%,活立木蓄积量1213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山更绿、水更碧、天更蓝”的目标,打造了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蓝图。
立足“特色产地”,打造最旺“生产线”
好山出好水,沃土育珍宝。
靖州是一块宝地,一片福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最显著的特征。茯苓、杨梅、山核桃是靖州“三宝”,分别有“四时神药”“梅中之王”“干果之王”之美誉,造就了靖州“中国茯苓之乡”“中国杨梅之乡”“南方山核桃之城”的美名。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有竞争力。近年来,靖州立足独一无二、独具一格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抓好产业布局,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产业,大力发展茯苓、杨梅、山核桃、生猪养殖、杂交水稻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先后获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省级驰名商标8个,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1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1个。
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思路,靖州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不断提升现有产业基地的发展水平和档次——
“江南第一梅”木洞杨梅,过去是“百钱且得论摊买,恨不移根植上京”,如今建成杨梅基地8.6万亩,居中南五省第一,建有全国第一家杨梅博物馆,是国家杨梅标准化示范区;
湖南卫视称,“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建成茯苓基地5.2万亩,每年种植茯苓1400万窖,集散茯苓7.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茯苓交易中心;
建成山核桃基地6.2万亩,居湖南第一,是“国家山核桃栽培与综合加工示范区”……
为了特色产业出实效,靖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项目并进,项目建设热气腾腾,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栽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靖州先后成功争取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湖南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杨梅小镇等一批惠及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引进了台泥集团、一品东方、嘉顺华精密铸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了补天药业、湘百仕、木洞庄园、金茶油、四通粮油、龙丰茯苓、异溪食品等龙头骨干企业。工业增速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问题,靖州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发展保障。逐步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发展“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与中国惠农网合作建立了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平台、建立杨梅专业合作社“村口店”及益农信息社,对接速运物流企业的“24小时无缝营销”链。
杨梅是靖州最大的资源,但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梅农,曾经有些年份,种得越多亏得越厉害。如今,通过互联网渠道,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让早上还挂在树枝头的鲜果当天就可以摆上北京、广州等大都市人家的餐桌。2017年,实现杨梅销售660万件,销售收入7.68亿元,其中网上销售精品精装杨梅90万件,收入1.19亿元。
当前,不少地方立足当地优势,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对外宣传口号。靖州把“苗侗福地,美丽靖州”作为形象代言,一语中的、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五福之地”自是“五福临门”,这是上天的恩赐,虽是靖州的财富,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多年来,决策者的谋篇布局,人民群众的勤劳质朴,经济社会的奋勇跨越,靖州在全面发展中攻城拔寨,势不可挡,把所有的美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美,就似一幅山水画,是“流淌在童话世界里的快乐老家”——地笋苗寨,也是“尘封于苗乡侗寨丝绸路上的女儿王国”——岩脚侗寨;
这美,就像一曲古老歌,是“深山瑰宝”“天籁之音”的苗族歌鼟,也是乐声悠远、笙歌宏亮的苗侗芦笙;
这美,就如一首现代诗,是“北极无双苑、南湘第一峰”的飞山寨,也是“塔高文为峰”“百年状元坊”的文峰塔……
千年州府之地,历经沧海桑田,革故鼎新奠宏基;盛世苗乡侗寨,得助天地人和,继往开来创伟业。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靖州,无比生动、无限精彩,无不令人神往!在迈入新时代、走向新征程的美妙时光、幸福时刻里,一个民族团结、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经济繁荣的新靖州已然开启。
东风浩荡满眼春,跨越发展正当时。通过去年举办30周年自治县庆典活动,靖州广大干部群众的感情更深了,信心更足了,精神更饱满了。靖州县委书记张远松表示,全县上下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奋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建设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中心,在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建成小康靖州、建设民族经济强县的道路上奋勇争先、加速前进,共同描绘靖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8/01/10/742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