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以文商共济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02-11 11:36:54 字号:

  ----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

  摘 要:民族文化产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本主导、以商业发展支撑的“新经济”产业。本文通过对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思路。

  关键词:文商共济;文化产业;靖州;建议

  文化产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民族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集合。民族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民族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靖州是一个以苗侗聚集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县内有苗、侗、汉等30个民族,其中,苗、侗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74.7%。靖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孕育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在过去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播,象一块璀璨的明珠被深埋在泥土里,无法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随着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按照中央提出的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必将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当下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积极构建“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发展模式,是助推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必将成为推动靖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特点

  1.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和创作初见成效。早在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少数民族慰问团来靖州演出时,音乐家们就已经对苗族歌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就将苗族歌鼟《炉边合唱毛主席》进行加工整理。此后的60多年里,中央省市的专家多次到锹里采风和创作。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靖州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族歌鼟文化之乡”。2009年以来,靖州县苗学会编辑出版了《苗族歌鼟简易教材》、《锹里花苗风情》、《靖州印象》、《靖州少数民族音乐》、《靖州苗族歌鼟》、《靖州苗学研究》等多部具有民族浓郁色彩的著述。2010年5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中国首部苗族原生态电影《锹里奏鸣曲》、芒果TV自制剧《古镜》在地笋苗寨相继开机拍摄,为靖州民族文化向影视发展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近年来,创作的《舅覇姑婚》、《那山 那水 我家》和《丝路女儿国》等一批优秀的原生态歌舞剧充分展示了靖州少数民族风情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产业链的增值和文化产值的增长。

  2.民族文化商品开发有一定基础。目前,靖州在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织锦、刺绣、苗药等方面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出了雕花蜜饯、苗寨腊肉、锹里金茶油、苗乡锈布鞋、苗草堂等企业为龙头的产品加工业,部分产品已在境外销售。特别是2017年5月成立的“苗锦苗绣传习所”,集文化传承、技艺展示、商品生产于一体,为今后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走俏市场创建了新模式。

  3.民族文化宣传有较好的氛围。自1988年2月,由县文化馆尹荣华和音乐家王辉根据锹里“担水歌”表现形式和音乐素材,创作的舞蹈《闹井台》参加了湖南省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以来,靖州民族歌舞表演队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组织的演出。特别是2007年靖州的20周年县庆,把“苗族歌鼟”作为广场文艺表演的核心内容,并创作了《苗寨风情》《龙头宴》等优秀节目,向中央、省、市领导及来宾展示和推介了优秀的民族文化。2008年2月,苗族歌鼟表演队在长沙举办了“花苗文化”节会,同年8月,苗族歌鼟艺术团应邀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了“原生态情歌音乐会·行路之音”表演。2009年3月又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民歌·中国》栏目之《魅力靖州》系列节目的录制工作,该节目于当年5月在央视音乐频道进行为期一周的联播,在《民歌·中国》栏目,全方位介绍了靖州的“苗族歌鼟”,真正将“苗族歌鼟”推向了世界。2014年6月,湖南卫视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2》在地笋苗寨成功拍摄。随着《爸爸去哪儿2》的持续热播,引爆了地笋苗寨的旅游热,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黄金周期间,游人井喷。

  4.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悄然兴起。“三月三”、“ 四月八姑娘节”、“ 芦笙节”、“ 歌会节”、“大戊节”、“ 苗年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在苗乡侗寨广泛开展;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以及周边县市苗侗民歌大赛,增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由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杨梅节暨飞山文化旅游节影响力及魅力甚广,带动了靖州文化旅游发展。

  5.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加强了岩湾、老里、新街、康头等歌场和芦笙堂的建设,县级非遗馆已投入使用。209国道沿线房屋民族风貌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文体中心的民族体育馆、展示馆、图书馆、民族剧院等项目正在建设,30周年县庆交付使用。特别是近年开发建设的“流淌在童话世界的快乐老家地笋苗寨”、“封尘在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女儿王国岩脚侗寨”,部分基础设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作为专家考察和游客观光休闲的场所已逐步形成。部分苗侗村寨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锹里旅游风光带建设规划正在筹备。

  (二)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建设滞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的“碎片化”,直接导致投融资渠道“肠梗阻”,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乏力。对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土规划、立项审批、投资融资、专项资金、税费优惠等方面尚未出台长效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市场不活跃。

  2.文化人才培育环境不优。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培育机制尚未建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空白,现有的36名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没有任何传承经费,这不但会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民族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甚至消亡。二是文化人才培育激励机制不健全。对文化产业和从事文化行业的人员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特别是在全县大型文化活动中,一味实行外包,使本土文化人才丧失锻炼成长机遇。如此等等,势必会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缺乏。

  3.文化产业企业缺乏规模和品牌。全县文化产业企业较少,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同一行业的文化企业未能形成企业联盟,其产值和规模在市内及周边区市县都没有特别的优势和特点。文化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全县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乏核心凝聚的文化精神引领,更没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不大,影响力不大。不管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是周期性短、范围小、辐射面窄,缺少可持续发展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致使全县没有展现自身优势的大品牌。

  4.文与商的融合度不高。一方面是文文融合不够。现有的文化产业企业之间,互通、互助、共享平台缺乏,有的甚至互不配合、互不买帐。另一方面文商融合不够。开展的文化活动大都形式和内容单一,没有融入商业理念,没有产生商业价值,尽管政府投了钱,但没有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民族文化研究和创作成果没有与企业对接,不能转变为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二、靖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完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需要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保障。在产业组织、投资融资、财政税收、分配激励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要有具体的办法,可以通过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来吸引非文企业进入和本土人员返乡创业。特别是要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组建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由此可以逐步缓解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问题。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

  2.加大人才工程建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是解决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要大胆培养和使用现有的人才,给其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安心创业;要用优厚的条件引进文化产业的策划、创意、管理、营销、技术、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才;要与高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建立人才发展奖励基金。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其成为后继人才;对项目推进等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对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

  3.盘活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精品。一是打造苗侗原生态文化。以靖州西部的坳上、大堡子、三锹、藕团、平茶、新厂等乡镇为重点,由北向南建一条苗侗原生态文化走廊,根据每一个村寨的不同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着力打造一寨一精品。如岩湾百年歌场、前进生态漂流、元贞四八姑娘节、凤冲苗药保健、九龙森林驿站、地笋亲子旅游、菜地传统农耕、地妙高山牧场、新街苗侗芦笙、塘保禾花鱼节、棉花歌鼟传习、江边苗寨杨梅、地交传统织锦、金星溶洞奇观、排牙山生态养生,等等。二是打造“南蛮首府”文化。以“飞山文化”为主体,靖州苗侗土著民族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支持、民企承办等形式开展“南蛮首府”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靖州南蛮文化的影响力,提升靖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打造民族节庆文化。将民族传统的习俗和节庆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包装,借鉴贵州锦屏、广西三江等县的成功经验,采取由节庆活动协会主办,乡村承办,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协办的形式,在全县乡村开展“一月一节庆”活动。

  4.构建文商共济新平台。加快集研究、创作、生产、交易、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与高校联姻,提升产业园区的孵化、辐射功能。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扶持和补助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把开发整理出来的本土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企业对接,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推向市场。鼓励和支持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传统文化实行生产性保护。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杨胜登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