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年味”之:拜新年,唱歌鼟
2018-02-22 08:47:04 字号:

  拜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传统的习俗,是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同时,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年俗呢?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拜年活动源远流长,不仅在民间,其实官方也流行,比如就有“年拜会”“团拜会”之类。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

  通过代代相传,拜年习俗变得花样繁多、五花八门,越发隆重了!新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吃年饭、搞娱乐,相互祝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拜年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礼仪。

  最美时光在童年,最美年味在农村。

  在老家,乡亲们拜年一般从家人开始,再走亲访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请安,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便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只是,以往的农村,家家都普遍较穷,当时给小孩的拜年礼物并不是钱,而是几颗水果糖,或者一挂鞭炮,却也让后辈们高兴得不得了。

  看完这一家的长辈,接着去拜访另一家的长辈。长辈不分亲疏,只要同住一个寨子,辈分高者为长,都要看望。

  在给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是笑容满面、和和气气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也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苗族的拜年与其他地方的拜年还有所区别,更加热闹喜庆、欢乐开怀。苗乡侗寨有句老古话,初一崽,初二郎。意思是说,初一是儿子给长辈拜年,初二是郎崽(女婿)来拜年。爱人的娘家在锹里地区地庙村。前些年,我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只是岳父过世后,岳母一家也住到了县城,去乡下拜年自然就少了。

  现在,每到过年时,我就常常回味和留恋在乡下拜年的那份热闹,那份情意。犹记得,每年初二那天上午,我就和爱人带着女儿,提着大包小包去挤车了,一路颠簸,下午才赶到地庙。

  到苗乡侗寨拜年,礼品不像城里那么贵重和丰富,但是数量一定要多,有时往往要担上一担。如果哪年拜大年,则更加隆重,还会请人来帮忙挑担子和唱歌鼟。这样不但显得大方,还因为不止拜她一家的年,她家的房族也得一一走访,新年总不能空手进屋的。

  最不能少的是放炮,放得越多,响得越久,主人家就越高兴,一方面寓意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另一方面也是向团寨里的其他人家预告有客人来了,人气很旺呀!在少数民族地方,人们很好客、爱面子,如果无人来拜年,就好像没得过年一样,常常被人看不起。

  无论认不认识,也不管是不是亲戚,一家来了客,就是整个寨子的客。进屋刚洗罢脸,就有人来喊吃饭了。于是,就左一家右一家一直吃到天黑。

  到乡下拜年,一般要花三天时间。第一天的正餐晚饭是要在主人家吃的。不过,并不仅仅就一家人吃饭,主人家还会邀请房族一起陪客,往往虽然只来了一、两个客人,却要办几桌饭菜。

  拜年给长辈们最好的礼物不是送钱送物,而是让他们开心快乐。我去拜年,是岳父他们几个老人家最为开心、动情的时候,他和他的几个堂兄弟,每次都要陪我一家一家的吃饭,一直坚持到半夜。平时看着他们无精打采,这时却一个个精神抖擞,也让我非常欣慰和感动。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们都会并且很爱唱苗族歌鼟,歌鼟就是他们这一辈人的命根。名正言顺地唱歌鼟需要一定的时机,往往只有寨子里办喜事或者哪家有客人来了,才有机会放下活路进行表演,对于爱唱歌的人来说,哪能不想、不参与呢?而在那么多郎崽中,偏偏只有我会唱,于是,我每年来拜年他们就有了盼头,格外高兴。

  苗族歌鼟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声音或高亢、或清脆,可以一个人“独角戏”,也可以几十上百人“大合唱”,款款道来、娓娓动听,被誉为“山中瑰宝”“天籁之音”,但是这一音乐艺术只有靖州锹里一带的人会唱。关于苗族歌鼟的起源、来历及内容、形式,我曾在多篇文章中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可有一个奇特得现象却值得研究。

  地庙本来属于侗族,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们除了讲侗话外,其他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与苗族一模一样,他们唱歌也都是唱苗族歌鼟。开始那几年去地庙时,对他们叽里呱啦的语言,我一句也听不懂。所以,他们在与我交流中往往讲苗话,或者干脆说汉话。还好,通过多年的耳濡目染,我现在不但可以用侗话说日常用语了,而且其他方面也基本上能够领会大意。

  说话虽有障碍,唱歌却畅通无阻。做苗族歌鼟是有老套路的,因我常年在外,虽然会那些腔调,也能随机应变编歌,但是不少典故却不清楚。不过,我清楚,新年唱歌一般第一支歌鼟都会这样做——“三十吃了年根饭,初一起来是新年……”。我还是能应付的,拜年歌重在歌唱新年心愿,感谢热情款待之类。

  同时,不要说编歌,在家的许多人甚至连帮腔唱歌都不会了,而我一个一直在外地工作的人还能唱得有模有样,岳父他们这些老歌师自然高兴。何况新年也就是为了一个开心、热闹的氛围,只要有歌唱、有客陪就不错了,没有人太在意你的歌词是不是经典、有没有内涵。

  久不唱歌会忘记歌,久不打渔要忘记河。我之所以敢于开腔,既是为了让大家高兴,也是积极争取这一难得的机会学歌。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自己必须要喜欢,更要靠有文化的人宣传推介,传承下去。编唱苗族歌鼟,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喝不尽的酒,唱不完的歌。不醉不散,无歌不休,一餐饭吃下来,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半夜,我常常在半醉半醒中睡去……

  第二天,还在睡梦中,就有人来喊了。于是,这一天的喝酒、唱歌又开始了!走东头、进西寨,一家接一家;歌声欢、酒杯响,一轮又一轮,又是忙到深更半夜。第三天,还得继续……

  俗话说,请客容易做客难。苗乡侗寨的年就是这样有味,过得轰轰烈烈、兴师动众过!拜一次年,受一次累。不过,人们却不反感,至今乐此不彼。年年如此,代代相承。

  拜新年、唱歌鼟,是一个亲人聚会、亲情融洽的平台,更是一个比拼才华、传承文化的契机。这,才是过年,才有年味!希望这样内涵丰富、别具一格,众人参与、全民同乐,韵味无穷、意味深长的传统习俗能够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