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唐赐祥:从湘绣名匠之子到深山教师
2018-09-19 17:25:16 字号:
 “我就是个普通人咯。”走进家里,唐赐祥老师家中陈设略显清贫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眼前的老人,身材瘦小却精神饱满,一口长沙腔的“塑料”靖州话让人半懂半猜,被同事邻里称为“好人”的唐赐祥显然背后有无数的故事。“名门之后”、“乡村教师”、“下乡知青”、“癌症病人”这些标签在笔者脑海回荡,伴随着唐老和蔼的述说,他的轮廓渐渐清晰……。

  “名门”之家,沉淀优秀品质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百年纪念博览会(芝加哥世博会),一幅罗斯福绣像让湘绣誉满全球。罗斯福收到绣像后连连称赞,并且酬以6000美元奖励金。这副绣像就出自锦华丽绣庄,经理唐仁甫,也是湘绣界著名画师杨世焯的再传弟子。唐仁甫在湘绣颇有名声,“除善绘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外,尤工于肖像,兼娴熟绣像术”。抗战爆发后,受到日军的冲击,生意萎缩。建国后,锦华丽被并入长沙市湘绣总厂。唐仁甫子女八人,唐赐祥排行老六,1951年出生。解放后,唐仁甫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与业内人士共同成立“旗帜社”,主营绣品,由公社管理,自己担任高级技师。文革后,因为解放前在湘绣界的显赫名声,唐仁甫被错判为“黑五类”,直到80年代平反。“老实、本分、勤奋、善良”,是同事对他的评价,即使被“打倒”,同事朋友们仍然尽心保护他,而父亲的这些品质也深深影响了唐赐祥。

  懵懂少年,远赴“梦想之地”

  1964年唐赐祥进入长沙市第六中学就读,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开始停课,1967年学校号召大家到山区支援。

  持续的停课和一系列的动乱让他百无聊赖,“莽莽山林,一定比在城里有意思。”深受电影《智取威虎山》影响的唐赐祥动了去农村看看的心思。当时六中有2000余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报名下乡,唐赐祥就是其一。因为担心家里人不同意他来靖州,唐赐祥“一不做,二不休”偷了户口本到派出所将自己的户口注销了”,铁了心踏上远赴靖州之路。

  离开长沙的前一天晚上,想起未知的远方和前途,唐赐祥才有点“后悔”,他第一次失眠了。第二天,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知识青年,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华国锋在东风广场为他们送行,华国锋说的话已经无从记得,兴奋、紧张、期待、不舍,弥漫在这个仅有16岁的未成年准知青心中。

  长途跋涉来到靖州,在县城分配工作地时,“木山”一词深深吸引了唐,“这不是就是莽莽山林吗”,他自告奋勇选取了这个连靖州人都嫌弃的山高路远之地。带着“战天斗地”的热情,他和七个同伴坐车来到铺口后,走了2个多小时山路,来到这个蛮荒的“梦想之地”。

  公社社员的热情接待让他们很感动,但是现实马上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甚至连煤油灯都没有,照明只能点枞树。这一刻,来自大城市的青年真的哭了。

  后来,伴随着毛主席“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工农再教育”的号召,唐赐祥的同学自愿或“不得已”陆陆续续下乡,为此唐赐祥还被同学们戏称他有“政治远见”。由于唐赐祥的哥哥们已经参加工作,而弟妹尚年幼。他于是被“历史选中”,成为兄妹中唯一的知青,也是唯一的“农村人”。

  初中肄业,走上三尺讲台

  既来之则安之,乐观的唐赐祥很快适应了木山公社的“农民”生活。大家都喜欢这个风趣幽默、勤劳善良的长沙伢子。当时木山教学点要新招老师,大家都提议小唐。“唐赐祥要得,他和‘小把戏’玩得来”。唐赐祥生性活波,喜欢和小孩玩耍,非常受学生家长欢迎。在当时,当老师可是个人人羡慕的活,不用出工干体力活,工分却按最高计算,还有民办老师每个学期30元的补贴,是大家求之不得的“香馍馍”,可是唐赐祥却一口回绝了。

  “我就是‘半吊子’初中生,自己练拼音都搞不妥,莫来教书害了娃子”。虽然身为知识青年,但唐赐祥对自己的“知识”却极为不自信,生怕误人子弟,唐将机会介绍给了其他知青。

  在部分知青的努力下,木山的教学大有起色,甚至乡中心小学还组织老师们来听课。70年代后,部分老知青通过考上大学等方式回城。教师再次紧缺,1974年,老知青、大队书记、队长对唐软硬兼施,他终于就范,接下了教鞭。

  被赶鸭子上轿当了老师后,唐下决心要当好老师。“教不好就是缺德”,他自己买来资料习题,整夜看书,同时向其他老师学习。

  乐观“胖子”,创造生命奇迹

  1978年后,正值壮年的唐赐祥感觉身体有异样。血压越来越高,最高能到190,本来身材匀称的他因为“吃得进动不了”成了“胖子”。在靖州、洪江等周边医院到处寻医问诊没有找出病因,身体每况愈下,到后来连上楼都上不了,只能躺在床上了。请了半年病休后,他来到长沙检查,一番波折后,来到省内内分泌科权威的湘雅二医院。这一检查可不得了,几个专家联合会诊后,确定是垂体瘤导致的“柯兴氏综合征”,这是湘雅二医院建院90年来第五例,非常罕见。此时,唐赐祥的身体情况十分危急,双肾增生,肋骨病理性骨折……一般的触碰都有危险,更别说坐卧行走。

  为了照顾唐赐祥的情绪,医生及亲友一直瞒着病情。但看到检查治疗的“阵势”,唐也知道病情严重,但他却始终乐观,巨大的病痛折磨下,仍然喜欢和医生、病友讲笑话,是院里的开心果。护士长在患者学习会上表扬他:“你们都要向‘唐胖子’学习,他每天只要一睁眼就是笑声不断,一直到熄灯。”

  在医院做了三次手术,有一次甚至连麻药都打不进了直接手术,巨大的疼痛让唐赐祥求医生给自己一刀结束生命算了。可连睡三天后,醒来看到医生。医生打趣他说“你还要我给你一刀么?”,唐赐祥笑着说:“那我还是要好好活着呢!”

  在湘雅二医院半年转院来到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历时数月终于控制住了病情。身体刚刚恢复不久,唐赐祥便又投入到学习中。在回靖州的火车上,家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的书本收起来了,让他好好休息,说你这个情况怎么还有心思看书呢!唐笑着说,我要抓紧点学习回去还得上课呢。

  83年复检时,唐已经能基本正常生活。当时给唐治疗认为他“3年要走”的医生直呼是“生命的奇迹”。

  “那你现在痊愈了吗。”笔者问。

  “哈哈,可以说一直没有,现在还在吃药。”直到现在,唐生活还有诸多禁忌,病魔也从没离开,只是在40年斗争,唐学会了与病魔友好相处。

  “感谢社会,感谢政府,世上还是好人多。”唐一直在反复说着这句话,眼睛也有点微微湿润。治疗前,好心人在县城各个部门奔走为他争取到能去长沙公费治疗的机会。在治疗中,唐得到诸多帮助与关怀。70多岁的内分泌主治医生,总是亲自小心翼翼地搬动不能动弹的唐,他告诉周围想帮忙的医生和护士:“他这个病很特殊,一不小就容易骨折了。”外科主治医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因为放心不下,骑了半小时的自行车来看术后的唐。点点滴滴,让他坚定了报效社会的决心。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年华

  当上老师的同年,唐和同村女孩结婚,从“长沙伢子”变成了木山女婿。此时同伴们都“蠢蠢欲动”想尽办法回城,面对变幻的局势,到底能不能回长沙,唐也是一头雾水。而大病的经历也让唐更加看淡名利,“大不了就一辈子在这里”。生下两个女儿,唐更加安心农村,一心扑在教学上,面对同伴的怂恿不为所动。

  曾经有两个要好同学千里迢迢来木山看他,唐安排食宿后,却马上赶回学校上课。唐说:“我当时是校长,学校那么多事情,我不能不去。”两个同学被撇在一边呆了两天,第三天正值星期天唐才抽出2个小时送同学回县城。

  此时一个同学担任长沙塑料六厂的厂长,而另外一个同学也有不错职务,他们此行不仅是看望同学,更是想帮助唐回城。面对长途跋涉、请假赶来的同学,唐如此“不近人情”,坚持上课不请假的行为让同学大为光火,同学心存芥蒂,以前曾经经常写信后来却再也没有联系。

  同学走了,带走的还有挚友的情谊和回乡的机会。“我对不住他们,但我作为校长,不能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多年后,唐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无比坚定。

  80年代父亲平反后,因为父亲的特殊贡献,本人及一个子女可以回长沙。而后来也有“顶职”的机会,但因为家庭和教学的缘故,他放弃了数次机会,甚至连对知青及家属的优待政策都没有去争取,从没找政府给妻子安排工作,妻子一直在农村务农。

  而唐一心将心思扑在教育上,甚至耽误了对子女的教育,父亲唐仁甫了解到他在木山的情况后说“你是个好老师,不是个好‘老子’(即父亲)”。唐将精力全部放在山里娃娃上,两个女儿却缺少教育,早早外出务工。

  在木山村9年、金麦村6年,两个点都是该乡最偏远闭塞的教学点,一直到两个点取消,他才来到乡中心小学。为了教学,唐甚至不顾生死,1982年,刚从死神镰刀下走过的唐马上就回到学校上课,发挥湖南人“霸蛮”精神上课。身体情况最恶劣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坐在椅子上上课。

  从教30余年,唐赐祥从懵懂的热血少年到退休老人。在穷乡僻壤的大山,他默默的发光发热,努力开发学生的兴趣,画画、音乐、体育,把自己打造成了“全能老师”,努力充实乡村学生的梦想。数百位学子从大山走出,摆脱了命运的束缚,而他却将自己“捆”在农村。俯首甘为启蒙老师,他从没想过为自己和家人取得名利,却燃烧自己点亮了乡村学子心中的灯。白驹过隙40余年,当年唐赐祥教书的金麦小学已经沉入水库,木山小学也人去楼空,唐老师的故事一直在这里流传。离开讲堂,唐赐祥留下了无数荣誉证书,更留在了乡亲们的口碑与感谢上……。

  后记:唐老退休后生活平淡,生离死别、文革浩劫、家庭变故都被他说得云淡风轻,笔者很难体会这个和蔼开朗的老人经历了多少沧桑。

  正是有像唐老这些无数平凡而善良的普通人,他们秉承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甘愿做共和国伟大复兴过程中一颗铺路石,才有社会的今日。

来源:

作者:张涛 李沛燕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