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2月14日讯(分站 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黄民日)
火苗上方,鼎罐里的鸡汤正冒着热气;灶膛里柴火正旺,烧得铁锅里的肥腊肉“嗞嗞”冒油。身板硬朗的罗建国忙碌着,将更多的腊肉、香肠切成片放入锅中,为一家8口做好了早饭。
缓缓升腾的热气,映衬着幸福的笑容。吃过早饭,罗家老二一家出门走亲戚,老大则在家陪着父母。不一会,村里的朋友过来串门,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嗑瓜子、看电视。
“如今天天像过年!”罗建国是共和国同龄人,今年是他过的第70个春节。说起70年的变化,罗建国又兴奋、又激动,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这是客厅、这是书房,这里还有更衣室……”今年春节,老罗搬进了这幢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新房子。记者看到,这是一幢3层的别墅楼房,不仅通了自来水,还用上了沼气和太阳能,小院子装上了两排照明灯,门前还铺上了防水砖。
跟着老罗爬上3层楼顶,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老罗说,他最喜欢站在这里看村庄的变化。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近处的稻田阡陌交通,附近一幢幢高楼,还有几年前修到家门口的乡村公路,不少小轿车来来往往。
“路通了,开车从家里上一趟县城,不到一个小时。”老罗笑呵呵地说,两个儿子都买了小汽车,大年初二晚上,一家人还专门开车到城里的电影院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戴个眼镜看电影,电影里的人和车都跟真的似的,还蛮吓人!”
提起以前的生活,老罗将目光收回,饱经沧桑的双眼隐约闪现一丝泪花。
“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比不上现在,弄个自己养的生蛋母鸡和地里的萝卜白菜,来客了也就是这些。现在都是买,鸡要土鸡、鸭要土鸭,牛肉要买黄牛肉、羊肉要吃山羊肉,前些年哪有这些讲究,大鱼大肉管够就觉得很好了,再往前,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呢!”
“以前村民住的都是就地取材的木房子,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隔热,喝水要到外面去挑。”大儿子说,大木村曾经是一个非常穷困的山村,因为地少人多,农民的年收入只能够勉强达到温饱。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之风吹进了这个小山村。大木村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后来,“你带我,我带你”,大家以互帮互带的方式“走出去”务工做生意。
老罗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身边没有人照顾,兄弟俩就决定回家找活干。刚回到家乡时做的是水电工,之后,两兄弟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建新房的特别多,2015年两兄弟借钱做起了建材生意,现在,兄弟俩一人买了一辆双排小货车,生意越做越顺。
“虽然辛苦,但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辛苦也值得”。一栋小楼,一个小院,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老罗的新年一年更比一年好!
来源:
作者: 刘杰华 黄民日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19/02/15/742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