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心
一道思想的闪电,照亮了人民心田;一曲大地的颂歌,磅礴了万水千山。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写给人民的答卷,这是新中国写给世界的民族史诗,这是亿万中华儿女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最好礼物。
12月26日,“记录小康”大型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在湖南卫视播出后产生广泛影响。这部片子,秉承“把大片做到村里去”的创作理念,把镜头对准脱贫后的新屋场和田间地头,让世人看到了十八洞村的沧桑巨变,看到了十八洞村人的喜上眉梢。
这部片子,既聚焦十八洞,又跳出十八洞看十八洞,用老百姓真诚的笑脸,用理论与新闻、文艺、电影等相融合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了精准扶贫的中国壮举、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这部片子之所以一经推出就赞誉不断,得益于理念的创新,得益于年轻的语态,得益于形式的鲜活,得益于精良的制作,但根本在于精准扶贫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历史时刻,我们以“理论+”的视角聚焦和审视精准扶贫首倡地,目的是为了从这里更好地回望昨天,眺望明天,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
一
摆脱贫困,丰衣足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最为朴素且最为强烈的期盼,也一直是困扰各国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当时间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农村仍有9000多万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深陷于贫,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十八洞村所处的武陵山区,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山奇水秀,风景得天独厚。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老百姓困羁于此,生活十分艰难。贫瘠、落后、迷茫……成了这片土地相生相伴、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
2013年11月3日,是十八洞村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新中国扶贫史上、中华民族减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村里访贫问苦,在村民家里揭米缸、摸铺盖、看猪栏,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发展,在与村民座谈中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这四个大字,不仅为十八洞村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也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幕。
七年来,十八洞村因地、因户、因人、因事、因时制宜,把利用外力与激发内力结合起来,把加固底板与锻造长板结合起来,把个人致富与集体致富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结合起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打工的村民回来了,贫穷的帽子甩掉了,发展的势头强劲了,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气神提起来了。日月换新天,一步一千年。十八洞已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蝶变,成为具有乡村振兴气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以扶志为先,以精准为方,以创新为要,以党建为基,以质量为本,以使命为笔,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奋力书写了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的精准扶贫三湘答卷。目前,湖南人民同全国一道告别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一幅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画卷在三湘大地舒展开来。
七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尽锐出战,特别是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不利影响,实现了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得到解决。“精准扶贫”如春风春雨,让一度贫瘠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开出灿烂花朵,让一度贫困的人们充满希望,绽放幸福笑脸,广大农村迎来了从脱贫摘帽到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跨越。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历史和现实雄辩证明,“精准扶贫”好比种子,贫困地区的人们好比土地,“精准扶贫”到了一个地方,就和那里的贫困群众紧紧连接在一起,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种子的力量来源于向往阳光的“向上”,更来源于深扎沃土的“向下”。“精准扶贫”的力量,就在于它真正地深入了群众、动员了群众、造福了群众。
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因为精准扶贫首倡于此,因为精准扶贫给中国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刻变革,十八洞村这个曾经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湘西小山村,早已不是那个地理意义上的小山村,而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起点”“地标”和“符号”。思想的光芒、伟大的精神、示范的样板、精彩的故事……从这里走向三湘四水,走向长城内外,走向东西半球,走向人类历史发展的史册。
科学的理念从这里出发。在十八洞村首倡精准扶贫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深刻回答了扶贫脱贫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丰富发展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集大成之作。在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在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里,“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了充分检验和彰显。
决战的信心从这里出发。与贫困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深刻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总书记的深情勉励,鼓舞起包括三湘儿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决战决胜的信心。有记者说,在十八洞村随意转上一圈,你会看到,不管是摘菜的、做饭的、卖土特产的或是招待游客的,村民个个精神饱满,举止大方,笑起来欢畅,聊起来爽利。而这种精气神正是战胜贫困的关键所在。
攻坚的行动从这里出发。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必须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念兹在兹,亲自部署督战,亲自挂帅出征,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十八洞等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推动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开展。全省上下自觉向总书记看齐,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动人局面。脱贫攻坚有多难,潇湘热土上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无数扶贫人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十八洞村,以敢闯敢拼、精准精细、自立自强、创新创造、互帮互助为内核的“十八洞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十八洞精神”与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盛开的精神之花一道,汇成一幅交相辉映的脱贫攻坚壮美图景。
管用的经验从这里出发。“可复制、可推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的明确要求。七年来,三湘大地涌现出了凤凰菖蒲塘村、保靖柳树坪村、新化油溪桥村、永顺科皮村、麻阳楠木桥村、桑植红军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七年来,湖南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探索形成了“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互联网+监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和模式。两年前,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到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今年11月,老挝驻长沙总领事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以十八洞村为典型的脱贫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今天的“十八洞”,已不仅是湘西的“十八洞”、湖南的“十八洞”,也是中国的“十八洞”、世界的“十八洞”。
三
从十八洞出发,要勿忘为民初心。“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精准扶贫”的理论原点,就是最为朴实的四个字——为了人民。正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精准扶贫”才迸发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才铸就了震撼人心的时代之魂,创下了彪炳史册的旷世之业。然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终点,只有接力奋进的新起点。在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如何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写好这些新的答卷仍要秉承人民至上的初心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从十八洞出发,要用好精准之方。精准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其内涵意义早已不局限于此,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法宝,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注入了新时代内涵。面对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不论是在危机中育先机,还是于变局中开新局,都要求我们要始终做到求真求实、精准精细,以精准之方打好战略主动仗,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从十八洞出发,要永葆攻坚精神。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深入了解扶贫产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情况,对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统筹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就此作出规划部署。面对新阶段新征程新任务,我们要始终保持攻坚态势,在收官中巩固,在巩固中衔接,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乘势而上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打造好,作为民族复兴的“三农”篇章绘制好。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打赢脱贫攻坚战,好比登泰山来到了中天门,即使眼前就是“快活三里”,也不能有丝毫歇歇脚的想法,因为前面马上就是最险峻也最雄壮的一段——十八盘,经过十八盘的艰难跋涉才能登顶南天门,尽览“一览众山小”的壮美风光。正如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所揭示的,“从‘十八洞’出发,从‘十八盘’向上,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还要征服和战胜很多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山再陡,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来源: 湖南日报
编辑:邹家旺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20/12/29/879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