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茯苓发展历程与制种栽培加工技术
中 国 菌 物 学 会 茯 苓 产 业 分 会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
王先有 李显年
第一章 靖州茯苓发展的概况与历程:
一、概况:
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是中国中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78,靖州“湘靖28号”野生茯苓纯菌丝种,神舟十号太空茯苓诱变育种发源地,是全国干鲜茯苓集散地、全国茯苓创新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全国茯苓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基地。
靖州茯苓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做支撑。 1、有历届靖州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有靖州历代茯苓从业者的坚持。 3、有一个固定的干鲜茯苓产品交易场所。
4、靖州有效稳定的茯苓初级产品和精深产品研发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
5、有县茯苓专业协会长期免费为茯苓从业者提供技术、信息的引导和协调服务工作。
二、历程:
靖州县志中记载从明代中期靖州就有人发现和应用松茯苓,1958年2月由靖县当时的药材购销组明承云副主任,开始规化靖县进行人工栽培茯苓试验,因当时无人愿承担此试验,明承云是甘棠人民公社乐群大队人,只好委托甘棠公社供销合作社收购员李守东在乐群大队第九生产队(现甘棠镇乐群村八组)《合家庄》屋背松树林地做茯苓种植示范点,第一次结苓效果很低,基本失败,同年8月靖县药材购销组更名靖县医药公司,经理向元坤继续在甘棠,坳上,平察,藕团,新厂推广人工栽培茯苓示范第二次基本获成功,但产量很低,还很不稳定。经历了10年用传统的栽培方法,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人工栽培茯苓要想提高产量、而且要稳,必须要从种源开始。1968年靖县医药公司又更名为靖县药材公司革命委员会经理王荣宽开始组织进行人工栽培茯苓对种源的创新选育,并向黔阳地区药材公司(今怀化市),请示组建寻找野生茯苓分离纯菌丝种科研课题组获批,由原黔阳地区药材公司生产培植员陈光华任组长,靖县药材公司革命委员会生产培植员陈元家,尹士襄,邹本生等四人组成,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南京药学院等有关部门共同分离、驯化、选育茯苓纯菌丝种在靖县的平察公社小岔大队、甘棠公社乐群大队、藕团公社新界大队、寨牙公社岩脚大队4个示范点经历了7年的反复试验,并从中在靖县经历了几次失败,(197O年我刚参于用纯菌丝种示范种植茯苓失败。还被当时的大队干部(现村干部)扣了我半年的工分和半年的基本口粮,断了我半年的生存之路,想遇着我不要参与搞人工栽培茯苓,那时我才19岁)。但我有一个信念,任何一个事物的成功总要有人先带头、先付出、先示范,关健还要能坚持,在县药材公司几位生产培植员和甘棠公社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收购部李守东的热心帮助和共同的努力,通过几年多次的反复试验,示范,终于在1973年获得了稳定性成功,1974年5月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认可,定名为5.78,《中国菌种目录》收载茯苓菌种5.78野生茯苓来源于湖南靖县,《但5.78茯苓菌种产权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有》不过当时靖县是5.78示范推广最早的基地县之一。根据当时的县供销志:县药材志记载。和我本人的记录5.78茯苓纯菌丝种选育成功后,1974年依托靖县4个人民公社办起菌种繁殖厂:一、藕团公社药材站菌种厂负责人县药材公司生产培植员邹本生;二、平茶公社药材购销站菌种厂负责人县药材公司生产培植员尹士襄;三、寨牙公社供销社菌种厂负责人县供销合作社生产培植员胡邦彦;四、甘棠公社乐群大队菌种厂负责人甘棠供销社亦工亦农生产培植员王先有,县药材公司生产培植股陈元家负总责。各菌种厂担负着各公社的茯苓种植示范点的菌种供应和种植技术的指导。
随着茯苓产品市场销路的扩宽。和菌种质量的提高、种植技术的成熟。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供种量也随着增多,1979年全县每个人民公社供销社都办起了一个以茯苓为主的食药用菌、菌种厂、负责人都是基层供销社的亦工亦农生产培植员。为了茯苓菌种质量有保障性,1980年在靖县药材公司经理龙国金的支持下在县城药材公司院内组建创办茯苓菌种厂,负责人是药材公司生产培植股陈元家,负责全县菌种厂的二级种(原种)供应。1982年-1984年靖县供销合作社、靖县劳动服务公司相继各自办起食药用菌、菌种厂(当时属国有企业),负责全县以茯苓为主的食药用菌菌种制作、种植技术指导,到1994年靖州茯苓菌种厂全县已发展到618个,负责湘、黔、桂三省的茯苓菌种供应、种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
1977年由靖州县供销合作社与县药材公司联合推广利用更新造林时利用砍代后的残松树,如松树蔸、松树尾种茯苓,由原1976年前的4示范个点增加到10个示范点,共种1610窖,下菌种2390瓶,产鲜茯苓13吨,每瓶菌种产茯苓11市斤。1978年扩大示范种植基地25个,种植4100窖,下种8250瓶,收鲜茯苓72.4吨,每瓶菌种产茯苓17.6市斤。1980年基本上在全县每个公社、(今乡镇)普及,153个村、416户重点示范基种植基地3.8万窖,下种7.6万瓶产鲜苓780吨,每瓶菌种产苓20市斤。到1985年以靖州为中心的逐步向全国推广。到2001年中科院物生物研究所选育的5.78茯苓纯菌丝种在湖南基本普及并在我国茯苓产区推广使用。5.78茯苓纯菌丝种的选育成功,改变了靖州至全国人工传统栽培茯苓,由传统的砍松树正材种植茯苓,改为利用松树蔸、松枝桠、松树尾等废料种茯苓,节约了大量的树木资源,同时也保护了松木森林资源,又降低了用传统方法种植茯苓生产成本近10倍。(为什么当时茯苓产量这么高,就是茯苓首代母种限制转管代数,严格按照菌丝特性要求操作。)
到1980年靖州茯苓产业已初具规模,年产量都已超过了当时市场需求量,如果没有进行对茯苓产品的市场和深度开发应用推广,延伸产业链条,靖州茯苓产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1979年靖州县外贸局成立,李启凡任局长,1981年靖州茯苓开始通过香港出口东南亚等国。拓宽了靖州茯苓供与求平衡关系,根据当时科学研究证实,茯苓菌核含有茯苓多糖。1985年湖南省食品办把茯苓多糖研究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开发,由靖州县供销合作总社承担研究,并委托靖县药材公司组建茯苓多糖厂,经历了2年初步研究,提取茯苓多糖,有望获成功。1987年6月靖州县科委同福建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签订“羧甲基茯苓多糖开发技术合同与靖州县药材公司共同研究生产,并从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科研人员陈春霞对靖州茯苓多糖的提取。1988年3月经湖南省科委技术鉴定,靖州茯苓多糖成份项目研发成功,同年靖州县药材公司茯苓多糖厂成立,为靖州茯苓的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奠定了坚实的开发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根据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及深度开发需要,1993年靖州县茯苓多糖厂与香港兰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并更名为湖南兰靖茯苓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靖州茯苓产品的深度开发又起到了一个新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国有企业靖州县药材公司改制,2003年由戴甲木独资收购了湖南兰靖茯苓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5年更名为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将对靖州茯苓产品的高科技研发,对茯苓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推动靖州茯苓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靖州茯苓产品的附价值,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国家创造税源起到了一个稳定性的带动作用。
靖州茯苓产业在计划经济市场完成后商业性国有企业基本改制,市场经济刚开始运营时。靖州茯苓产品市场销路受到严重影响,要想靖州茯苓产业能继续持续发展下去,在80年代末靖州茯苓从业者张煌成1988年承包靖州县供销合作总社修建的靖州第一栋12层大楼供销大厦,做茯苓粗加工和经营场所,靖州茯苓产业第一个民营企业诞生。为了将靖州茯苓产品促销全国至走出国门,带头改变茯苓初级产品传统的加工常规品种、首个创新加工茯苓卷走出国门,从此靖州茯苓在东南亚等国家开始扩大知名度。
随着茯苓种植技术的普及,从事种茯苓的农民逐年增多。当靖州茯苓从业者种出的茯苓难找市场卖时,1992年靖州茯苓从业者带头人曹荣树发起集资,请求县委、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修建了一个日能入市近万人经营、从业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市场”,为了适应靖州茯苓产业的健康发展。2004年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成立后,协会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将原“中药材市场”更名为“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该市场建成运营和更名后不但解决了本县农民种出的茯苓难卖问题,并为靖州茯苓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永久性的带动作用。还为全国茯苓产业持续发展发挥着主要领军作用,并为靖州山区贫困农民异地搬迁到城镇居住的中老年人日均上万个从事茯苓加工,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使他们迁到城镇住得安心,生活得愉快。
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行业协会对技术和信息的引导及协调服务。2OO4年由靖州从事茯苓产业的坚持者王先有、李显年、陈龙发起组建成立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专业协会,报经靖州县科学技术协会、靖州县民政局批准,会员涵盖全县至全国茯苓行业中各个领域的爱好者。协会成立后长期免费为会员及茯苓从业者提供技术,信息,协调服务工作。并保证会员,农民种出的茯苓都能卖成了钱,还逐步引导茯苓产业链条的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想靖州茯苓产业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并赢得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社会的认同,必须要在不同的时期都要进行不同的创新。协会首先要为整个茯苓行业有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协会从成立之日起,根据茯苓产业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就领先制定好引导发展和管理目标,都基本引起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支持,每个设想目标也都得到逐个落实和实现。
第一: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提高,国家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视,茯苓产品质量的管理,首先要从种植开始,协会第一步要引导茯苓种植户、茯苓初级产品加工户如何利用科学种植管理、科学加工提高干鲜茯苓产品质量,降低农药和硫磺残留量,并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农业、公安、工商、质检部门的支持和监管,确保了靖州茯苓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茯苓精深加工企业和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茯苓产品。
第二:为了靖州茯苓产业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协会向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将原“靖州中药材市场”更名为“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该市场的更名引起全国各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业专家教授及茯苓从业者的关注和认同。
第三:为了靖州茯苓的创新种植技术,在全国能得到普及,做好技术宣传,有更多的山区农民按照技术要求种茯苓,能稳产、高产,能保持靖州茯苓大市场有充足的干、鲜茯苓供求量平衡。2004年县茯苓协会特邀请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在靖州县摄制了全国第一部“松茯苓制种节料栽培与加工技术”科教片在全国公开发行。2009年配合靖州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中心刘佳铭主任摄制了一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科教片,“靖州茯苓节料栽培与加工新技术”在湖南怀化红网上滚动性播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靖州茯苓产业发展的知名度,王先有是这两部茯苓科教片的策划者和主讲人。
第四:随着茯苓菌种、种源、品种名混乱、制种户将茯苓菌种无限期转代严重,造成菌种质量退化,种植方法落后严重影响到茯苓产量和质量。靖州茯苓要想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保证茯苓菌种菌丝的纯度性。2004年协会成立后依托靖州湘黔桂食药菌研究所、县农业、县科技推广中心进行中国第二轮野生茯苓纯菌丝种选育工作。经历了六年时间的反复试验筛选,并在全国茯苓产区示范推广。2009年由靖州县科技局、组织省市相关行业科技专家到现场测产验收。从产量、产品质量都超过常规品种,并经湖南省农业厅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并获湖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定名“湘靖28号”《登记号:XPD007-2010》、产权属靖州所有。2013年靖州茯苓专业协会将靖州茯苓搭载神舟十号进行太空育种成功,各项技术参数达到预期目标,搭载号《2013-10734》目前是我国非主要农作物纳入合法性管理唯一、一个茯苓品种。
第五:协会为了改变靖州茯苓初级产品用传统的手工加工法,2011年引进技术设计制造茯苓初级产品加工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块、茯苓卷机械。通过5年的示范操作推广,2016年实现了靖州茯苓初级产品加工半机械化全复盖,并普及到全国茯苓产区。这项加工技术的成功普及,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靖州茯苓初级产品加工的操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减轻了体力劳动强度,提高了靖州茯苓初级产品品质均匀和经济价值。
第六:为了改进规范靖州茯苓用传统的发汗和各家各户蒸制发汗保证不了茯苓浸出物含量不均等问题,2016年协会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建议,要求对靖州鲜茯苓统一用蒸气发汗,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到2017年立马得到解决,这样即节约了发汗时间,又保证了茯苓浸出物的均匀性。
第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对各种农业种子、食品、药品的质量管理法制的健全,靖州茯苓要想实行标准化、公共品牌化管理。2013年县茯苓协会从茯苓菌种、种植技术、产品加工配合县农业农村局起草制定了“靖州茯苓”湖南省地方标准,并获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向国家申请获得了“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茯苓”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生态原产地保护、出口安全区种植保护等公共品牌证。这对靖州茯苓更进一步的持续发展提高靖州茯苓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度起到了一个合法性推动作用。并为提升靖州茯苓品牌化效益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八:为了加快靖州茯苓产业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协会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新的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规范从事茯苓产业的中小企业进园区,按照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统一按标准化管理,达标产品统一使用“靖州茯苓”公共品牌对外销售,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对茯苓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应用推广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茯苓产品附价值,使茯苓从业者和地方财税收入有一定的稳定性,引起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2015年开始规划,2016年开始动工,2019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并运营。
第九:为了提高靖州茯苓产业持续发展知名度,在适当时,协会组织召开全国性茯苓产业大会,发起组建“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靖州茯苓通过60多年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支持下,在县茯苓协会的长期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协会、学会的相互交流,使他们经常了解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动态。引起了全国各大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及同行的关注和认同2017年获中国菌物学会领导同意,由易菇网组织全国同行业专家教授及茯苓企业家从业者在靖州召开了全国第二届茯苓产业大会,使全国茯苓专家教授、茯苓从业者莅临靖州亲眼见证了靖州茯苓产业发展实况。2019年又迎来了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在靖州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茯苓加工贸易中心成立,湖南补天药业董事长戴甲木当选会长,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当选为执行会长,协会总部设在靖州,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茯苓加工贸易中心即将成为全国茯苓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科技、文化推广中心。
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为了加强对靖州茯苓产业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县相关部门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靖州茯苓现己从菌种选育,创新种植技术,初级产品加工,精深产品加工,科研研发,应用推广,文化传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靖州形成。靖州茯苓从种源选育、创新种植术、产品研发到产业化2OO9年一2O14年分别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怀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食用协会科技发明奖。
第二章 茯苓的历史传说
(一)神话传说
周朝战国时期有一位张氏素好善。妇于斗山下汲水,
遇一婴儿,数乞乳。一日归迟,妇具以告。夫命妇以丝纫针,再乞乳,则系之。妇如言,以针刺婴儿背,随其丝至一颗大松树下,据之得苻胎大如斗(茯苓),取归,烹食后。俄而云雾,举家成仙。
(二)科学传说
秦代时期有一位王姫老人的居住不远有一棵古老的松树,松叶非常茂盛,松叶集结成球形,松树底下有一座土地庙,王姫老人每天辰时太阳升起时、下午酉时太阳下山时都要到此土地庙奉香烧纸,这两个时辰刚好是太阳升、降和人的视眼基本平线时,发现松树枝上的松针球往下掉有金黄色的丝线到地上(其实是松叶产的糖丝),日长月久有一天王姫老人在烧香时,土地庙旁突然跳出一只浅棕色兔子,往金丝线方向跑去,结果兔子不见了,王姬老人跟着走去东找西找发现一个小洞,老人以为兔子进了小洞,急忙回家拿起锄头去挖时,兔子挖不到,结果在金丝线底下挖到一个象兔子一样的一个块径物,带回家找当地中医闵乐识别取名茯兔,茯苓在传说中就有茯兔的说法。
后经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历代名医扁鹊考证,起名“茯仙。东汉年间华佗“建安三神医”记载称茯苓为(玉灵)。东汉末年张仲景圣中医《杂病论》中记载,中药需“松柏芋”非可。隋王冰《黄帝内经记载:松芋能充饥。南朝甄立言“古今验方”记载松苓真神也,视“小神仙”。唐朝孙思邈当时是世界药物学专家“药王”称茯苓为“福苓”,明朝名医李时珍称“茯苓包根真神也”,就此人们称为《千年古松生茯神》简称《松茯苓》。
茯苓是人类传统的养生益寿食品,茯苓是一种大型多孔菌的菌核,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我国古代南朝名医陶宏景说:茯苓可“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炼魂,利窍而盖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这是因茯苓的药性缓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历代中医药家不但创造了许多应用茯苓的方剂,还认为久服茯苓,可使人“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见《神农本草经》,于健康长寿大有裨益。汉朝褚少孙《记事珠》也说:茯苓能令人“食之不死”,所以茯苓又有“不死面”的别称。
明清市食中的“茯苓粥”,是“尤宜老人”的早点,《儒林外史》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本草纲目》上说:茯苓粥能“清上实下”,《直指方》则说,“白茯苓粥”是用粳米2两、白茯苓粉3钱煎制酌,可治“心虚梦泄、白浊”诸症。
茯苓又可酿酒,但不是一般的饮料,“茯苓酒”有治“头风昏眩,五痨七伤”之功。宋代《北山酒经》还谈到,瑶泉曲和邛崃山药曲中都含有茯苓,能促进酵母和根霉的繁殖,并抑制有害的微生物,有助于改进酒曲的成分和风味,并兼收治疗之效。
(三)见证了茯苓历史的传说
靖州茯苓传承人、靖州县甘棠镇乐群村八组(合家庄)王先有,1951年出生,1960年才九岁亲眼所见团寨有不少人因患重病,丧去劳动能力,当时受温饱和医疗条件限制,相当部份人得了水肿病,被本团寨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兵陈正良发现(2016年病故,享年九十七岁),就到本团寨屋背后的几棵大古老松树下挖野生茯苓回来给患了水肿病的人吃,连吃5天后,肚子也不饿了,水肿病也消了,睡眠也好多了。现我国南方、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常用茯苓泡茶、煲汤食用有利于去湿、清火、通便,王先有亲自见证了历代中药名医记载常饮茯苓能充肌、去湿、安神、沥水、有益健康而不是虚传。
第三章 茯苓的概述
在松涛阵阵的林海里,蕴藏着极其神奇的珍稀菌——松茯苓。松茯苓在我国分布很广,云南、安徽、福建、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北等长江以南省份都是松茯苓主产区。随着人工栽培的扩大,现已发展到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都有种植茯苓。我国人们认识和应用松茯苓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工栽培松茯苓距今也有1000多年。古人将松茯苓称为福苓、小神仙,谁要想得到它,必须得先做善事,否则就算得到了它也会跑掉。自古以来,松茯苓产品都因用途广泛而供不应求,早在明朝就开始出口国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茯苓的精深产品研发逐年增多,人们应用茯苓产品越来越广。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后,茯苓出口量日益增大,野生松茯苓资源已不能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发展人工栽培松茯苓前景广阔。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有人开始进行人工栽培松茯苓,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初靖州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引导茯苓从业者自筹资金统一规划修建立了一个集科研、加工、营销为一体,日可容纳近万人入市从业的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市场),为了茯苓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04年更名为“中国靖州茯苓大市场”。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干、鲜茯苓集散基地,该市场的正常运营以来,为靖州茯苓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为全国茯苓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一个稳定性的领军作用。
第四章 松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茯苓别名玉灵、松柏芋、茯菟、苻胎、茯仙、福苓、松茯苓等。在分类学上属真菌门,多孔菌科,菌核大小不均匀,小者几两,大者上百公斤,近似球形和不规则块状,表皮深褐色或浅褐色,内质白色或稍带粉红色,新鲜时稍软,干时较硬,表皮粗糙,老化后内质变棕褐色,是一种食药两用的真菌。 (一)生物特征 茯苓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开始是菌丝体、菌索、菌核(茯苓)、子实体,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完成它的生长使命。 (二)自然环境
茯苓一般生长在气候温暖、朝阳、凉爽、干燥,坡度适中,海拨400—2100米以上的马尾松、赤松等干枯的松树根上。由自然生长或采取人工栽培的措施,根据菌丝体、菌核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下加强管理,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1、营养:茯苓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份,所以人工栽培茯苓时,应选用新鲜、干燥的松树蔸、松树根、松尾、松枝作为培养料。 2、温度:茯苓是一种中高温型真菌,菌丝在15—35℃都能生长,25—28℃最宜适。菌核在15—30℃能形成,26—32℃生长最快,5℃以下菌丝停止生长,高于35℃易衰老,42℃以上菌丝死亡,菌核开始腐烂。 3、水份:茯苓菌丝在生长发育时,各种材料中的含水量应保持在55—60%,菌核(茯苓)生长发育时土壤中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菌核(茯苓)生长到75%成熟度时,土壤中的含水量降至50—55%,促使菌核(茯苓)内质板结提高质量。 4、空气:茯苓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所以栽培茯苓时,场地要选在向阳通风通气性好,土壤疏松的地方。下种后菌丝在生长时期,土不能盖得太厚、压得过紧,保持土壤疏松,使菌丝经常与大气中的新鲜空气进行交换。 5、光照:茯苓菌丝在无光照的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但菌核形成时,没有阳光的照射,会加重土壤和材料中的水份,就会抑制菌丝、菌核的形成和正常生长。所以,在选择栽培场地要在向阳的地方为好。 6、酸碱度:茯苓喜欢在弱酸的营养料环境中生长,一般PH值在5.5—6.5时茯苓才能正常生长。
第五章 茯苓菌种的制作
茯苓纯菌丝种来源有两种:
一、有子实体孢子分离法。
二、有菌核组织分离法
人工分离纯菌丝种需要较强的科学性和责任感,为了保证种源质量的可靠安全性,所以不便于讲解,只讲菌种的扩大繁殖方法。 一、茯苓菌种共分为三级: 一级菌种(俗称母种); 二级菌种(俗称原种); 三级菌种(俗称栽培种); 二、制作菌种的基本设备 高压灭菌锅或常压灭菌灶、接种箱或接种室、菌种培养室、恒温箱、菌种质量检测室。 基本消毒用具:酒精、酒精灯、紫外灯、84消毒液、专用消毒烟务剂。 一级菌种(母种)培养基的配制与制作:原料:水、麦皮、马铃薯、琼脂、葡萄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蛋白胨。 配方:水1000毫升,麦皮100克,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 2片,蛋白胨5克。 制作方法:先将马铃薯去皮,清选干净,切成薄片,和麦皮放入锅中煮沸15—20分钟左右,达到马铃薯熟而不烂,用网筛过滤,保持马铃薯汁1000毫升,PH值5.5—6.5,再加入所需配方,用旺火溶解琼脂和原料后,趁热装入试管,塞好棉球,放入手提式高压灭菌锅内灭菌,等灭菌锅压力表上升到0.05时排去冷气,等表针回到0时再关好阀门,升到0.15公斤压力下保持30分钟,停火等压力表钟回到0时打开锅盖,取出摆成斜面培养基。斜面长度是试管总长的50%,冷却后,放置无菌箱内进行移接分离好的菌珠。一级种移接好后,及时放置在恒温箱内,保持温度在26—28℃培养7—10天,菌丝长满培养基。发现菌丝上有少许褐色小颗分泌物和菌素才能用于可扩接二级种(原种)。 二级菌种(原种)的制作: 常规培养基原料:新鲜全干松木屑、小麦、麦皮、油糠、玉米粉、蔗糖、石膏粉、硫酸镁。配方一:全干松木屑67%,麦夫15%,粗玉米粉15.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5%,达到含水量58—60%,PH值5.5—6.5。配方二:全干松屑40%、小麦30%、粗玉米分12.5%、油糠1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5%、含水量60%、PH5.5-6.5。充分拌匀,装瓶或袋,灭菌方法:高温灭菌0.2公斤压力保持3—4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之后,旺火保持18—20小时,再闷6—8小时后,取出,等温度降至到28℃以下才能接种。(注:灭菌时间跟据锅内装袋松、紧计算长短)。
接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每支母种可移接5—6瓶原种,接好的原种要及时放置在26—28℃的温室中培养,20—30天菌丝可长满全瓶,但要注意菌丝在萌发和生长期间要经常清除杂菌。保持培养室清洁,经常通风换气。 三级菌种(栽培种)的制作: 原料一:新鲜全干10公分长的松木片、松木屑、麦皮、玉米粉、油糠、石膏粉、蔗糖、硫酸镁。配方是:全干松木片77.5%,松木屑10%,麦皮5%,玉米粉5%,石膏粉1%,蔗糖1%,硫酸镁0.5%。 原料二:新鲜全干松木屑、粗玉米粉或小麦、麦皮或油糠、蔗糖、石膏、硫酸镁。配方是:全干松木屑43%,粗玉米粉或小麦37%,麦皮10%,油糠7.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5%,含水量58—60%,PH值5.5、6.5。制作与培养: 按上述配方,先将小麦或木块浸泡8—10小时捞起,沥去多余流水,再将所需配料充分拌匀。装入13—14厘米×28厘米×0.05厘米厚的高压聚丙稀塑料袋或用透明的塑料高温750毫升的塑料瓶中,灭菌接种方法同于原种,每瓶原种扩接25—30瓶(袋)三级种。接种后放入清洁通风、条件较好的培养室中保持恒温25—28℃,培养25天—30天,要是菌种培养料结构较紧、菌素较多、粗、无杂菌,纯白色才可以作为优良菌种使用。 第六章 杂菌的防治与清理:
一、茯苓菌种的杂菌很多:常见杂菌有禄霉、黄曲霉、黑曲霉、白曲霉、红色细菌、链孢霉、灰色长毛菌等,这些杂菌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如灭菌不彻底、消毒不严、湿度过大、选用的培养料不新鲜、温度时高时低通气不良很容易生产杂菌。
(1)禄霉菌都是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产生,所以在生产培养过程中,培养料、培养室、湿度、温度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干湿,恒温条件中,培养室要做到经常通风换气,菌种瓶、袋口的棉塞一定要保持干燥。
(2)黄、黑曲霉的产生,主要是接种室、接种箱、操作台没有擦洗干净,接种工作人员的手、衣服和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带有灰尖进行接种时产生。
(3)白色和红色杂菌,主要是一级种配方不当随意改变配方,随意添加含有化学成份的其他配方产生化学反应使红、白曲霉产生。
(4)链孢霉,主要是在高温灭菌时达不到时间所致。
(5)灰色长毛菌的主要是菌种的所需原料不干、特别是松木屑、松木块没有完全干透所致。
二、怎样观察、清理
1、一级种接种24小时后菌丝开始萌发,必须每天要观察清理一次,发现在斜面培养基上有异常菌丝产生马上清除,一直保持培养基斜面光滑原色只有茯苓菌丝长满培养基为止。还要查看试管棉塞上是否有其他杂菌产生。
2、二级种观察清理:待接种放入培养室在正常温度培养下,24小时菌丝开始萌发,32小时菌丝向培养料中延伸,3天后其它杂菌开始萌发,这时要经常观察,如发现培养料中有异常的菌丝生长马上清理出培养室。
3、三级种的杂菌观察清理,同于二级种,发现及时清理。
总之,不管是那一种杂菌清理不严,都会严重影响到下一级种的成品率,及产量和产品质量,请一定要把好清理杂菌关。
4、为了保持茯苓菌种的优良纯洁性,达到高产,稳产、高质量,根据总结1974-1989年利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5.78首代茯苓纯菌丝种植茯苓产量特别高、质量好和现在的对比按经验要求差据很大,主要是茯苓制种户对菌种无限期转代太多,按历年的经验要求是18-180规格培养的试管首代母种,最多只能扩大繁殖三级种1.5万瓶(袋)左右,技术参数是1×10=10×10=100×6=600×25=15000瓶(袋),千万别进行无限期转代繁殖。
第七章 茯苓的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茯苓是跟随当地林业部门规划更新造林时利用残松木林,如松树蔸、松树尾、松树枝和卖不成钱的残松木就地种茯苓,这样能充分利用好松木原料,又能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帮助山区中老年农民种茯苓增加收入。 茯苓的栽培方法有六种:
1、亮蔸栽培法2、毛树蔸不断根栽培法3、段木栽培法4、袋料栽培法5、松木边角料、松枝桠材捆把式栽培法
6、嫁接栽培法一、亮蔸栽培方法:
备料。松树蔸选择新鲜无腐烂、无虫柱向阳为宜,亮蔸时间选择在当年立冬后至翌年谷雨前,最迟不超过立夏节,一定要把料备完成。它的方法是:先将松树蔸周围1.5米以内的杂草、小杂树、腐殖层清除干净,削去树蔸地面上部的粗皮,保留韧皮,再将树根四周刨开,亮出根来,根离土层5—7寸,根长0.8—1.2米左右砍断,断距0.7—1尺,留主根不要砍,每个树蔸留根4—6条根左右,每条根都要削皮留筋,让它曝晒干燥。发现树蔸削皮处有小裂纹出现方可进行下种。
引木准备,利用亮蔸斩断的松树根或小松树削去粗皮锯断一尺长左右,井字形堆放在亮好蔸的树面上晒干备用。 下种季节一般在农历3月中旬—6月旬下种,我国西南地区在农历2-4月为宜,最早也要等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下种时选定树蔸上方或两则下种,在下种处开好新口子,施好防治白蚂蚁危害的药物把引木放在地底层,紧靠下种部位,选择菌种菌丝纯白、粗壮,结构较紧,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将菌种切成两半紧贴在树蔸和根部新开口处上。再把引木压紧,加盖新鲜松树针叶,在下种周围再施放一些预防白蚂蚁的药,加盖塑料薄膜,再盖上泥土,修整好排水沟,下种量按树蔸直径的20公分为0.5公斤菌种(注:我国东、西部省份宜早春、晚秋下种)。 二、毛树蔸栽培法:(叫无须亮蔸和断根栽培法) 此栽培法只能选择20公分以下的松树蔸。选择向阳、土壤疏松、坡度排水性好、新鲜、无虫蛀的松树蔸,削去树蔸杆地面上的粗皮凉干后再下种,在松蔸上部砍面处,或在根部处,削开新鲜木质部,将菌丝切成两半紧贴木质新口处进行下种。同样放好蚂蚁药,加盖塑料薄膜,盖好土。(超过20公分以上的树蔸要采取亮蔸栽培产量才稳定) 三、段木栽培法:
段木的选择和处理。树种以马尾松、云南松、黄松、赤松为宜,树龄以15—20年以上为好,树直径以10—30厘米为佳。备料时间。段木栽培茯苓,一般在立冬至清明谷雨前后把树砍倒。树砍伐30天后,将树枝削去,锯成0.8—1米长,削皮留筋,削去粗皮留韧皮,按井字形大、小分开堆放在苓场附近通风向阳、干燥处,堆高自然,有利于干燥。 苓场的选择与整理。要选择通风、向阳、土壤疏松、海拔400米以上,坡度在20—35度左右,苓场以坐东朝西或坐北朝南向阳为宜。场地选定好后,要清除杂草和杂树根,地要挖得深,土要整得碎,也可接合树蔸一起做并窖。 下种。下种季节和材料干度同于蔸窖,只有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在整好的苓场内,根据段木的大小开挖窖深、窖宽的尺度,顺坡开窖,将段木大小分开,呈斜卧状排放,进行下种,选择坡度上方的段木处下种,下种处必须要先开新口,再将菌种切成两半紧贴新口处,垫好引木和鲜松针叶,施好蚂蚁药,加盖塑料薄膜,在下种处盖膜宽度为段木总长的25-30%为宜。盖好土,修整好排水沟。下种量每50公斤干段木为1公斤菌种为宜。(注:段木栽培茯苓场地要做到深挖浅种,防治段木积水)。 四、袋料栽培法: 袋料栽培茯苓是我国茯苓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他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森态环境。袋料栽培茯苓的好处有:1、能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及增值率;2、能提高茯苓的产量和产品质量;3、可以集约化生产,生长周期短,便于管理,值得提倡。那么它的栽培方法是: 选择新鲜无霉变松木屑、无腐烂的松树根、松树尾、松树枝及边角料、锯成30—35公分长,削去粗皮,晒干,扎捆,每捆干料5公斤左右。 配方:全干松木料67%、全干松木屑15.6%、麦皮式玉米粉1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4%,将材料浸泡7—8小时,达到材料中的含水量保持60%,PH值5.5—6.5,选用35×65×6丝的、乙稀或丙稀塑料袋,把所需配料拌匀装进袋内,压紧,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如用高压灭菌在0.2公斤压力下保持5—6小时,如用常压灭菌在100℃温度下旺火保持20—24小时,再闷6—8小时。待温度降到28℃以下在无菌室内进行接种,每0.5公斤栽培种可接8—10袋。接种后马上放入培养室培养25—30天菌丝长满全袋即可下地。 选场、整地:选择通风、向阳、易排水的顺东西方向开箱,箱宽1.2米,长度不限,要便于管理,土挖深40公分左右,排水沟挖60公分左右,土要整细,把杂物清除干净。菌袋下地接种:将菌丝长满菌袋的底部划开一个口子,为了结苓均匀、选择一个正在长期的小茯苓切一小块紧靠菌袋开口菌丝处。
五、松木边角料、松枝桠材捆把式栽培法:
选择新鲜无腐烂、木质较硬的松树枝桠8公分以下的小
松木、松木粗加工厂加工过的松木边角料、削去粗皮留韧皮,锯成40公分长、凉干,选用40×68公分的稀薄纺织袋、把料装进袋中扎紧;场地选择与段木、袋料栽培方法相同,下种时把装好料的材料放入场地后,用水喷湿材料,材料可以并排放入场内再将菌种紧贴袋口的松木原料上,施好防治白蚂蚁的药,菌种外复盖塑料地膜复盖好土,保持土壤中含水量在60%,待菌丝传引到另一头时,选择幼韧的小茯苓切成小块紧贴菌丝旺盛处,复好土(此方法有利于山区中老农民种植)。
六、嫁接栽培法,又称定位栽培法:
为了茯苓个体生长均匀,不管是蔸栽还是段木栽培,在茯苓菌丝生长旺盛部位选择正在生长旺盛的新鲜小茯苓切成半或多小块,但都要留有苓皮,蒋切口处紧贴树段菌丝纯白旺盛处。复好土。嫁接茯苓生长快,苓体较均匀,但内质结构较松散和组织成份低于菌丝体自然生长的茯苓。嫁接栽培一定避开多雨高温季节,否则成活率低。 第八章 下种后的管理: 茯苓菌丝下种后不管是采取哪种栽培方法一定要勤检查、勤管理。主要是检查传引发菌和有无白蚁危害及杂菌污染,还有土层的干湿度等情况,从下种七天后就可开始检查,先扒开下种部位泥土,见菌丝呈绒毛状白色,菌丝上有小水珠,并向新菌材上延伸,说明菌丝接种成活,生长良好,查后立即复土盖好。如在检查时发现菌种发黄、发黑,菌种松散证明接种没有成活,或发现菌种有杂菌污染,或有白蚂蚁危害,要及时取出污染菌种,把土扒开晒干,另选一处及时补种,发现有白蚁危害及时进行防治。如窖内水份超过70%,把土扒开部分,开通排水沟,等5-7天后再经常检查菌丝生长的情况,随着菌丝的传引速度进行培土,下种后茯苓菌丝传引期的管理是关系到整个茯苓生产的成败。 结苓期的管理。树蔸段木下种后菌丝在正常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60—70天就开始结苓,菌袋下地后15—20天开始结苓,嫁接茯苓10天—15天就开始突长,这时表面土层有部分裂纹出现,证明以结茯苓并生长正常,此时茯苓生长很快,要及时培土,防止茯苓长出土面,腐烂表皮,影响质量和产量。茯苓生长期管理的好与坏是关系到提高茯苓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第九章 茯苓的采收与加工 1、采收:茯苓从下种后在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下,7至10个月,嫁接茯苓从嫁接之日起90—120天,茯苓陆续成熟,木质呈棕褐色,一捏即碎,结苓处土面没有发生龟裂,扒开土层检查菌核表皮有没有新的白色裂纹,表皮呈棕褐色,苓蒂与木质已易松脱,表明茯苓已生长成熟,就得及时采收。特别是松蔸栽培的因结苓有早有迟,一定要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在采收时要轻挖细收,请不要挖伤商品苓和没有成熟的茯苓以免影响下批产量及商品质量,影响经济价值。 2、加工方法:采收回来的茯苓得及时加工,茯苓全身都是宝,从苓皮到肉质和神根都能卖成钱,但初级加工的品种很多,它的价格也不一致,从几角钱到几十元钱1公斤,所以茯苓种植户和加工户在采收和加工茯苓时得经常了解市场行情,否则得到了高产反而也得不到高的收入。他的加工流程是:(1)把采收回来的鲜茯苓进行大小分开堆积发汗15—18天,其中第一次5—6天翻堆一次,第二次4—5天翻一次,翻堆时注意内外上下调换翻动,或用蒸气封闭蒸制8—10小时。发汗、蒸制的目的是茯苓组织板结,加工干品出货率效高。削粗皮、削二皮,再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各个不同的品种进行加工。茯苓的初级加工干品,常用品种有:干卷苓、刨片、平片、方块、方丁、神片、茯苓粉、干个苓。加工好后,要及时晒干或烤干,要达到干品含水量仅限在13.5—15%,再分级包装、销售。不管采取哪种包装方法,必须用密封的塑料袋做内袋,以防茯苓干品回潮霉变。 第十章 结尾总论:附语 要想人工栽培茯苓稳产、高产、质量好,必须做到“一干六好”,加强管理。 一、干: 种植的原材料和场地一定要干,要达到他所需要的含水量。如果材料和场地的含水量超过了茯苓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含水量,下种后菌丝很难进入材料中的木质部,导致传引不好或菌丝死亡,不结茯苓,所以种植茯苓的材料中的含水量只能保持50—55%,场地土壤中的含水量保持在55—60%为宜。
二、六好:
(1)种植茯苓的原材料要选好,选择新鲜、无霉变、木质较硬种出的茯苓产量高、质量好。
(2)菌种要选得好,菌种是决定茯苓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首先要选好品种,起码要选择通过省级以上农业部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合法品种,菌丝要粗壮,色白,菌索要多、粗,菌丝结构要紧,无杂菌。 (3)下种的天气要选好。要选择晴天或阴天下种,雨天不能下种。
(4)茯苓场地要整理好,茯苓场地整理好与不好是关系到茯苓生长个体是否均匀。
(5)下菌种要好。下种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菌种的成活与否,下种时一定要在原材料下种处开新口子,将菌种切开两半,菌种新口紧贴木质新口处,加放引木或新鲜松针,覆盖好土,注意盖土时千万别把菌种和木质分开。 (6)白蚁要防治好。白蚁是危害茯苓菌丝生长的大敌,下种后要经常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发现白蚁及时使用白蚁专用药防治,切记坚决不能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残留剧毒农药,否则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没人收购,卖不成钱,带来损失。
三、加强管理: 下种传引期的管理:菌种下种后要勤检查,做好管理工作,主要是检查传引发菌是否正常,有无白蚁危害。从下种之日起7天后开始进行检查,先扒开下种部位泥土,如发现菌丝松散,带有绿、黄、黑色杂菌,及时清理,重新补种。培土的速度按照菌丝生长延升的部位向前20公分左右培土。结苓期的管理:主要是防止茯苓长出土面,腐烂苓皮,影响产品质量和茯苓经济价值。
咨询电话:13907458754 13974537212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王先有 李显年
编辑:周悦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ap.jingzhouxw.com/content/2021/01/08/881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