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茯苓记
2021-01-14 16:43:35 字号:

茯苓记

文/林映辉

“阿宽,我和你大师兄出发了,记得看好‘采茯苓’啊。”黄师傅一边接过夫人递来的帽子,一边对阿宽说。大师兄阿赞提着两个大行李箱对门口的黄包车师傅说:“师傅,到广州火车站咧!”黄师傅突然刹住脚步,回头对阿宽说:“对了,昨晚嘱咐你的事可千万千万别大意啊!”阿宽停下手中当剑耍的鸡毛掸子倚在门口的柜台说:“师傅,徒儿听得耳朵都快起茧了,”徒儿复述一遍给您听:“赵师长的母亲水肿少食,便溏泄泻,恢复得七七八八了,接下来收尾阶段尤为重要,记得照着药单抓药交给冼管家,药单就锁在紫檀柜里……师傅,怎样?一字不漏吧?”

黄师傅虽点着头,但还是有几分不安地上了黄包车,眼睛盯门口的匾额“采茯苓”远去,匾额下的对联“傍潭秋爽鉏甘菊,豋岳春暄采茯苓。”是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学射观次壁间诗韵》,很多人以为这是“采茯苓”医药馆名字的出处,但黄师傅说这对联是父亲的书法家朋友赠送的,名字的真正出处是太祖从诗经《国风·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中的诗句提炼而出的,黄师傅也经常以此训示徒弟们:医者,必须以德为医,以信立世。

阿宽看着师傅远去的黄包车,嘴上嘀咕着:“我说这兵荒马乱的,不就采购些茯苓嘛,师傅为啥舍近求远,非得穿州过省去湖南的靖州不可?”旁边的师母呷了口茶答道:“这你就有所不知了,靖州乃是中国的茯苓之乡,气候和土壤条件很适合林木及中药材生长,茯苓药材资源极为丰厚,享有“靖州茯苓甲天下”的美誉呢!”放下盖碗又接着说:“你师傅事事精益求精,就为了祖上传下来的这块招牌,阿宽,你可得用心学着点呀!”

日头刚上,街上开始熙熙攘攘,这时赵府的冼管家前来为老太太取药客气地问道:“请问黄师傅在吗?”阿宽收住手抛的三个核桃,连忙说:“师傅进药去了,放心,我在。”冼管家的脸皱成一个核桃说:“小阿哥,你可得仔细点喔!”阿宽拿着戥秤瞟了一眼药单说:“放心,小儿科,肉桂一钱,白术二钱,泽泻一钱五分,猪苓一钱五……上咀,作一帖,水一盅半,煎八分温服。”把小簸箕上的五味中药倒入草纸,一包塞给了冼管家,冼管家走远后,阿宽对小师弟说道:“就这小药单,我瞄一眼就背下了,这点芝麻小事,师傅嘱咐得像天大的事一样,师傅太谨慎了。”第二天,冼管家一到,阿宽就来回开关一个个中药柜,三下五除二就把药抓好,“药包好,病,包好。”阿宽笑嘻嘻递给冼管家。日复一日都如此操作。

第五天,冼管家带着两个随从而来,语调不同往时:“小阿哥,我家老太太最近病情反复,腹胀得厉害,几乎无食欲,疲乏无力……这是为啥?老太太若有个闪失,赵师长定不轻饶,采茯苓也别想开了……。”阿宽胸口一拍说:“放心,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凡是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师傅救人无数,药单不会出错的,冼管家只管放心就是了。”

又三天过去了,一大早赵师长的侍卫就带着一小队人马冲进“采茯苓医药馆”,阿宽前迎,刘侍卫二话不说,掏出一把驳壳枪往他的头一指,吓到阿宽双手举起,双脚颤抖,嘴巴哆嗦着:“长官,有话慢说……。”黄师母和一众徒儿闻讯也跑了出来,刘侍卫眼带杀气地说:“我家老太太身体状况一日比一日差,我特来问话,是不是药出了什么问题?若说不出一二,这颗子弹就送给你了。”众人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且慢,黄济世在此。”就在此时,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如黄钟大吕,阿宽定眼一看是师傅进药回来了。

黄师傅走近说道:“长官且放下枪说话,救人要紧,我这就随您前往赵府,如果医不好老太太,我的头愿听您手中的枪发落。”刘侍卫的枪一收,手一挥,一帮人马连请带押把黄师傅和阿宽一齐带往赵府。

到了赵府,黄师傅帮老太太把了脉,又把药渣倒出来检查,一倒脸色顿变,打了个冷颤,药渣里面看到的不是“茯苓”,而是“土茯苓”,黄师傅马上俯身向赵师长谢罪:“黄某教徒无方,药方中有一药引有误,实属不该,所幸老太太鸿福,病未入肌里,黄某愿以性命担保,用一个月时间治好老太太的病。”赵师长怒视阿宽一眼,又走前一步对黄师傅说:“黄师傅,那家母的病就托您了!”“若食言,别怪我的手枪无眼了。”刘侍卫拍着别在腰间的枪说。

回到“采茯苓”,黄济世马上让阿宽拿药单看,阿宽狠狠地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原来马虎的他把“赤茯苓”看成“土茯苓”,黄师傅训斥道:“茯苓岂同于土茯苓?药名虽然相似,但不同种属啊!茯苓是菌类,寄生于松树的根部,可药食同用,用于脾虚湿重引起的水肿泻泄……;而土茯苓是属于百合科,用于筋骨疼痛,皮肤病。一引不同,差之千里……五苓散岂能没有茯苓,医者须慎,对任何一个患者都马虎不得,这招牌就快毁在你手上了……。”阿宽自知闯出了大祸,跪在祖师爷的画像前泪流满面,众人相劝下,黄师傅对阿宽严厉地说:“呐~给你个带罪立功的机会,接下来,帮忙煎药送药,不容再有闪失。”得到宽恕的阿宽,把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一样。

黄师傅先让阿宽送去熟地汤说:“明代名医张景岳曾经用熟地救活了很多在灾年中误将‘土茯苓’当作‘茯苓’的人,这些人因为大量食用土茯苓而腹胀水肿……快送去吧。”接下来,又让阿宽文火熬“五苓散”汤,其中茯苓选用刚从靖州采购回来的,阿赞把靖州茯苓交给阿宽说:“来,大师兄,教你如何辨别真假茯苓,放入口中嚼,味淡且粘牙者为真,或用碘酒滴验,无色者为真,若变蓝色必为假,这可是师傅教授的。”阿宽嚼着茯苓连连点头,又将熬好的五苓散汤送往赵府。

黄师傅怕老太太药汤喝多了,涩口寡味,又将茯苓,芡实,莲子,薏米和鲜排骨熬汤,告诉阿宽:“此汤健脾祛湿,养胃,四时皆宜,快送去……。”天气转凉,黄师傅又用茯苓、薏仁、干姜等与米粥一同熬制,又告诉阿宽:“切记,告诉老太太服用茯苓期间,不可摄入米醋、浓茶。”阿宽像块海棉一样吸收着各种知识。

黄师傅听阿宽说老太太没什么胃口,又用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白莲子、广陈皮等制成茯苓膏,蜜炼而成,膏成之后,又遣一旁的阿宽送往赵府,“用药是下策,食疗为上策,此膏乃是康熙皇帝钟爱的宫廷小食,可平火补脾、开心益气,久服还可延年益寿……。”阿宽边走边复述师傅说过的话。黄师傅夫妇俩又参照医学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来制作茯苓夹饼,黄师母用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上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让阿宽垂涎三尺,黄师母细心放入食盒说:“茯苓夹饼具有养颜、美容、滋补的功效,是清朝慈禧太后晚年餐桌上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阿宽提着食盒快步地往赵府走去……。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赵府的老太太便浮肿全消,脸色红润,中气有力,走路带风。阿宽累趴在了柜台上,这时小六子惊慌失措地跑进“采茯苓”结结巴巴地说:“赵师长……亲自带着人马……往咱馆里走来……。”阿宽像一只受惊的猫弹了起来,黄师傅面不改色地写完黄庭坚的诗—“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赵师长一脸笑意走进厅堂向黄师傅致谢,后面的刘侍卫把一块匾额送上“妙手回春”,黄师傅双手作揖道:“不是黄某妙手回春啊,乃是靖州茯苓妙啊,一两茯苓一两金,此乃四时神药……,再说,是徒儿的过错让老太太折腾了,师长您不追究,反来道谢,令黄某感动万分啊。”“哈哈,年轻人嘛,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专心致志,好好为咱们的百姓做实事。”赵师长拍着阿宽的肩膀又戏笑着说:“对了,刘侍卫的枪没吓破你的胆吧?这段时间没失眠吧?”“没,全仗师傅的茯苓茶……。”阿宽挺着腰说。“喔,这什么来头?”赵师长问道,黄师傅连忙解释:“茯苓可改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状,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一起服用有此效。”赵师长双手一拍说道:“来,也给我来几帖,最近讨伐叛军一事让我连连失眠……。”

一个月后,村里敲锣打鼓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叛军阿炯明被打得落花流水了……叛军阿炯明被打得落荒而逃了……赵师长立下赫赫大功啊……”阿宽对师兄弟们说:“多亏我向赵师长推荐了茯苓茶啊,我阿宽也应记一功。”阿赞附和着调侃道:“那靖州茯苓更应记一功啊。”众人哈哈大笑。

采茯苓医药馆也因推出新品—茯苓膏,茯苓夹饼,茯苓汤,茯苓茶……令药馆门庭若市,门槛就快被踏下去了。

一天,刘侍卫捎来了一封信,是赵师长写给黄师傅的,黄师傅打开一看,会心一笑,众人围观,只见信上写着两行字:

“一两茯苓一两金,安眠安心又安民”。

作者:林映辉, 80后,出生于广东省南澳岛,现居中国香港,于香港国际机场工作。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散文诗世界》等刊物,有散文诗入选《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获第一届沁朗杯全国青年文学获奖荣誉奖,第二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一等奖。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林映辉

编辑:周悦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