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古韵新风话古村
2025-07-16 08:35:55 字号:

文/明大熔

在太阳坪乡的东部,静静隐匿着一座古老而迷人的村庄——古村。它宛如一颗遗世明珠,距乡政府仅 3 公里,却仿若隔绝了尘世喧嚣,与会同县地灵乡苏家村、本县坳上镇响水坝村、本乡地芒村、太阳坪村、贯堡渡村接壤,山水相依,勾勒出一方独特天地。

这个村庄因历史悠久而得名,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之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村委会坐落于古村口,其下辖赤田、大路冲、高子桥、新屋场、上团、枇杷湾、大山头、对门坡、团井寨、金滩、堡子等11个自然团寨,共设有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达13.51平方公里。

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已逐渐形成村落。时光回溯至民国35年(1946年),彼时它隶属于西区九龙乡;到了1950年,划归西区管辖;1952年,又被划至一区;1953年,属贯堡乡贯一里二十村;1955年,归九龙区坳上乡;1956年,从西区转至北区,并设立古村高级社。1958年,成为甘棠公社古村大队的一部分。

其中,金滩自然团寨在民国35年(1946年)时,属甘棠乡;1950年,归属北区古村;1952年,划至二区;1953年,又变为一区;1955年,变更为甘棠区;1961年,纳入太阳坪公社古村大队。直至1984年,实行了政社体制改革,古村大队正式转变为古村村民委员会。

1996年10月,经上级批准,古村被划分为古村村与金滩村这两个各具特色的村庄。

村名“金滩”,由来已久,仿若带着神秘的古老咒语。相传,那村傍的江滩之内,黄金隐匿,似取之不竭的宝藏,引得后人无尽遐想。金滩溪蜿蜒其中,它自坳上镇太平界北麓潺潺而来,一路奔腾 11 公里,流经坳上镇响水坝村后,悠悠汇入渠江,滋养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古村历史的脉络,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那时便已有人烟聚集,渐成村落。民国的风云变幻,新中国成立后的屡次行政区划调整,都如同岁月的刻痕,印在古村的发展轨迹之上。直至 2016 年,古村与金滩村合并,再次以“古村村”之名续写传奇,仿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行者,整理行囊,重新踏上征程。

古村村内地势起伏,村民傍山而居,仿若与青山融为一体;村外,地势低洼,紧依渠江沿岸,虽时有洪水侵袭的忧患,却也在水患与抗争中,磨砺出坚韧的生命力。全村总面积 13.51 平方公里,耕地、山林错落分布,是大自然馈赠的丰饶家园。回首解放初,全村人口不过 1090 余人,人均寿命仅 68 岁,仿若寒夜中的星火;而到 2024年,已发展至 384 户 1358 人,15 - 60 岁的劳动人口活跃在各行各业,80 岁以上的老人安享晚年,恰似春日繁花,生机盎然。村内姓氏繁多,钟姓、张姓、杨姓为三大望族,占全村总人口 80%,还有冯姓、李姓等诸多姓氏,苗、侗、汉等多民族和谐共处,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编织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漫步古村,各个居民点仿若散落在时光里的拼图碎片,每一片都镌刻着独特的记忆。赤田居民点,明清时冯姓先祖从江西跋涉而来,开荒造田,初名脊田,后演变为赤田,如今62户人家在此安居乐业,土地面积 0.88平方千米,仿若世外桃源;大路冲居民点,清朝时一条官道穿冲而过,马蹄声声仿佛犹在耳畔,现今 21 户 90 人守护着这方土地,面积 0.23平方千米,古韵悠长;对门坡居民点,因旧时对面大山与坡相映成趣得名,21 户 70 人栖居于此,面积 0.13平方千米,仿若一幅静谧的山居图;高子桥居民点,明朝末年为通途而建木桥,形似晒衣竹篙,7户 28人伴着这古桥,守着 0.02平方千米土地,仿若时光的守望者;金滩居民点,因传说中的黄金得名,148户550人聚居,面积 0.3 平方千米,是古村最热闹的一隅;铺子上居民点,曾是古代水路商贸驿站,商家云集,如今50户 201人延续着往昔繁华,面积 0.2平方千米;团井寨居民点,古井、团寨相依,11户 54人伴着悠悠古韵,守着 0.08平方千米土地;新屋场居民点,风水俱佳处新建屋场,9户 41人在此开启新生活,面积 0.05平方千米。这里的房屋多为传统干栏式木房,杉木为材,四排三间二层,前后偏厦错落,少数砖房点缀其间,仿苏式或广式风格,别具韵味。居民们敬奉宗祖,原始宗教观念仿若袅袅青烟,萦绕在日常生活之中。

古村的经济发展,恰似一部激昂的奋斗史诗。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们守着土地,以种植作物为生,春种秋收,质朴而艰辛。民国 28年,国民党采金局在此开金矿,工人千余,月采金300两,一时喧嚣;70年代到 80年代,乡政府接力,金矿开采延续热度。同时70年代新办的500亩古村采育场,以木材撑起年产值 10000 余元,1977年还荣获中央农村部“先进单位”殊荣,仿若木林深处的勋章。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过,木材经商户、养鸡养羊专业户如春笋涌现。1989年,杨梅饯加工厂开业,果香四溢。至2024年,全村 50 户人家投身商海,500余人奔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务工,劳务收入达 800余万元,全村粮食总产量 940 吨,产业收入57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40元,仿若展翅高飞的鲲鹏。古村依托山水,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杨梅、金秋梨、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漫山遍野,用材林、楠竹林、速生丰产林郁郁葱葱,赤田的500亩杨梅更是乡里的骄傲,村民偶尔打鱼,为生活添一抹灵动色彩,村内处处洋溢着富足与希望。

基础设施建设,为古村发展铺就康庄大道。70年代简易进村公路、山塘、溪坝初现,仿若新生的希望;80年代林区公路延伸进山林,90年代赤田30多户人家率先用上自来水,仿若润泽心田的甘霖;2007年4.5公里公路硬化竣工,2012年农网改造点亮万家灯火,2013年通村水泥公路畅达四方,2015年200余户饮上清洁水,团寨道路硬化11000余米,砖混结构楼房渐起。至2024年,团寨道路全部铺上柏油路,花草夹道,休闲娱乐场所星罗棋布,古村仿若脱胎换骨,成为全乡环境卫生标杆,引得众人瞩目。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让古村活力四溢。80年代一台老牌电视机开启村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1990年,自行车、洗衣机、缝纫机等走进寻常百姓家;1997年教学楼拔地而起,书声琅琅。2024年,家用电器、电话手机全面普及,农用车、摩托车、货车、小车穿梭村道,3层村级组织活动中心里7000余册图书静候读者。广场舞、腰鼓、戏剧、莲花闹等文艺队伍活跃乡间,每年文化活动 5次以上,村民踊跃参与乡里文化大奖赛,新农合、新农保参合参保率高达98%,居全乡之首,仿若奏响了一曲和谐发展的乐章。

古村古韵悠悠,古亭、传统村落少数民族风貌、古井、古石板、古民居、四合田井院落、古驿道、古建筑、古石磨等文物古迹仿若岁月的书签,静静诉说着往昔。村里那座大礼堂,带着戏台,承载着无数回忆,是全乡独有的文化瑰宝。古村村也因此荣列湖南省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熠熠生辉。

然而,岁月并非总是静好。1996年、2001年、2004年、2008 年,洪水、山洪、龙卷风等灾害轮番侵袭,稻田被淹、公路冲毁、房屋受损、山体滑坡,但古村人从未屈服,一次次在废墟中重建家园,仿若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古村村的悠悠岁月长河之中,静静流淌着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传奇——金滩的神秘来历。

遥想那久远的往昔,金滩还只是渠江上一段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险滩,江水似发狂的猛兽,日夜奔腾咆哮,滔滔不绝地向东奔涌而去。

一日,江面上远远地传来一阵雄浑激昂的声响,打破了这片天地的固有节奏。循声望去,只见上游浩浩荡荡地飘来一波放排人。他们个个身形矫健,肌肉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的光泽,尤其是那位掌舵地放排佬,赤着宽阔的膀子,稳稳地立在木排前端,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水面,手中的长篙仿若有了生命,左挥右舞,巧妙地引导着木排避开那些潜藏在水底、张牙舞爪的暗礁。在这惊涛骇浪之中,他们口中高唱着豪迈的渠水号子,歌声穿破云霄,与澎湃的江水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原始而奔放的生命乐章。那歌声里,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有与江河搏击的无畏勇气:“小小木排江中游,滔滔渠水向东流”,简单的词句,却喊出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岸边的旁观者,无不为他们精湛娴熟的行船技巧欢呼喝彩,而放排人们心中,实则在暗自庆幸又一次从生死边缘擦肩而过。

当这支放排队伍乘风破浪,行至如今被称作金滩的这片水面时,意外陡然降临。木排仿若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狠狠拖住,瞬间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搁浅在了江心。放排佬们顿时乱了阵脚,他们齐心协力,有的用长篙左拨右挑,试图撬动木排;有的跳进水里,摸索着查看究竟是何物作祟。然而,木排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只是在原地打着圈圈,不肯挪动分毫,众人急得满头大汗,却又无计可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年轻力壮地放排佬猛地抄起一把利斧,眼神中透着决绝,大吼一声,抡起斧头朝着木排下方狠狠劈去。刹那间,一道刺目的强光闪过,众人只觉眼前金星乱冒,仿若白昼降临。再定睛一看,只见半边天空被映照得金光灿烂,无数闪闪发光的黄金碎片如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地撒落在金滩的江水里,一时间,江水都被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放排佬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得目瞪口呆,片刻之后,回过神来,顿时欢呼雀跃,口中不停地叫嚷着:“发财了,发财了!”那半截被劈断的黄金镫镫,稳稳地落在木排上,散发出的耀眼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可就在众人沉浸在这意外之财带来的狂喜之中时,却没人留意到,那位抡斧的英雄此刻已脸色惨白,摇摇欲坠。原来,在他奋力劈下斧头的瞬间,由于用力过猛,加之木排剧烈晃动,锋利的斧刃竟不慎砍中了他的左脚,半边脚掌瞬间被削去,鲜血喷涌而出。他强忍着剧痛,支撑了片刻,最终还是两眼一黑,倒在了木排上,不省人事。

同伴们发现后,大惊失色,匆忙收起满心的欢喜,手忙脚乱地为他包扎止血。随后,他们带着这从天而降的黄金,马不停蹄地赶往集市,变卖之后换来了救命的钱财和良药。在众人悉心照料下,这位舍己劈金的英雄,终于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经此一遭,人们知晓了这片看似凶险的水域,实则暗藏无尽财富,“金滩”之名,也就此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古村历史中一抹永不褪的传奇色彩。从此,“金滩”之名不胫而走,民国采矿热、六十年代乡里金矿厂、九十年代“太阳坪舰队”,皆为后续华章。

如今的金滩,物资充裕,500 余居民安居乐业,乡风文明,环境优雅,虽从“金滩村”回归古村村自然团寨,却风采依旧,仿若一位洗净铅华的隐者,宁静而美好。古村,用它的过往与当下,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奋斗的激昂与未来的可期,吸引着每一个探寻者的脚步,让人沉醉,流连忘返。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邱祖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