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融媒8月22日讯(记者 钦苏芬 胡耀文 明睿 易伟 实习记者 夏源懋)8月22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岩脚侗寨,侗族琵琶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勇德、吴妹凡夫妇,正对着一本泛黄的侗语歌词本忙碌——翻译祖辈手写的侗歌,录入电脑并打印。这双拨动了半生琵琶琴弦的手,正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古老旋律。
吴勇德、吴妹凡夫妇正在翻译祖辈流传下来的侗族歌词(钦苏芬 摄)
吴勇德家中,一本承载时光印记的歌词本格外醒目,密密麻麻的手写侗文,是岁月沉淀的瑰宝。“这是爷爷和父亲留下的‘歌库’,既有祖辈传承的经典歌词,也有他们自创的歌词。”62岁的吴勇德轻抚纸页说道。如今,这份厚重的家族记忆有了电子“分身”,妻子吴妹凡笑着说:“怕虫蛀、怕水浸,电子化了,歌才能永远传下去。”
1984年的一场歌会上,来自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姑娘吴妹凡被吴勇德的琵琶声深深吸引。对她而言,侗歌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呼吸般自然。
嫁入吴家后,熟悉的旋律与陌生的琴弦在她手中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
“刚开始要上台表演,她还挺不好意思,那时候附近村寨里弹侗琵琶的女性还没有。”吴勇德谈起妻子最初的学习经历。在他的持续鼓励下,吴妹凡凭着一股韧劲,从歌者蜕变为琵琶手,更成了靖州首位女性侗族琵琶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起初是喜欢、是好奇,慢慢就成了放不下的责任。”吴妹凡拨了下身旁的琵琶,弦音清亮动人。
吴勇德、吴妹凡夫妇正在教孩子们弹侗琵琶和唱侗族琵琶歌(钦苏芬 摄)
吴妹凡正在教孩子弹侗族琵琶(钦苏芬 摄)
吴勇德、吴妹凡夫妇正在弹唱侗族琵琶歌(钦苏芬 摄)
侗族琵琶歌灵动多变,讲究即兴发挥,一人一调、百唱百新,传统上多为单人独唱,老歌新词交相辉映。进入2000年,吴勇德夫妇敏锐意识到,要让这门古老艺术吸引年轻人,必须创新表演形式。
“年轻人喜欢热闹,我们就牵头成立了20人的‘侗音组合’,把独唱改成多人唱、大合唱。大家聚在一起弹唱,歌里的劲儿更足,氛围也更浓。”吴妹凡说,这种创新让侗族琵琶歌焕发出新活力。
夫妇俩还带着侗族琵琶歌走进校园,凭借独特的琴形、朗朗上口的新编唱词,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孩子就得编简单上口的词,比如‘大家一起来唱歌,不管男女老少’,孩子们学得快,也爱学。”吴妹凡边说边演示,节奏轻快得像山间的溪流。
侗音组合合影(钦苏芬 摄)
师徒一起弹唱侗族琵琶歌(钦苏芬 摄)
明美婷是吴勇德夫妇的徒弟,就是在学校的非遗课上初识琵琶歌。那一声清亮的弦音,在她心里生了根。从此,节假日成了珍贵的学艺时光,明美婷总围坐在吴勇德夫妇身旁,专注模仿每一个指法。
“吴老师他们来学校上课时,我第一次听到侗族琵琶歌,觉得朗朗上口,一下子就迷上了。现在跟着老师学了4年,越弹越觉得有意思。”明美婷说道。
吴勇德正在木板上勾勒琵琶形状(钦苏芬 摄)
吴勇德正在把木板锯成粗胚(钦苏芬 摄)
吴勇德正在挖共鸣腔(钦苏芬 摄)
吴勇德正在打磨抛光(钦苏芬 摄)
吴勇德正在安装手柄(钦苏芬 摄)
动人的弦歌,离不开一把称手的侗琵琶。吴勇德不仅是弹唱高手,更是制作侗琵琶的巧匠。选材是第一道关,樟木、楠木、紫木都是好料。
他总选1米长、26到30厘米粗的原木,锯成6至7厘米厚的方形板块,再在板上勾勒出想要的形状——四方形、圆形、椭圆形、红桃形、葫芦形,随心而作。
接着锯外形、挖共鸣腔、雕手柄、打眼定位……粗坯渐成后,是反复抛光打磨,木屑纷飞中,琴身变得温润流畅。最后盖好盖板,再经打磨、钻音响孔、刷漆、装弦、垫码,一遍遍试音、调音,一把琵琶才算完成。
吴勇德正在刷漆(钦苏芬 摄)
吴勇德正在调音(钦苏芬 摄)
“每一步都急不得,形状可以随心而变,但音准是侗琵琶的魂,差一丝都不行。”吴勇德拿起一把桃形琵琶,轻轻拨动琴弦说道。
从泛黄纸页到电子文档,从单人吟唱到众人合唱,吴勇德吴妹凡夫妇的指尖,始终紧系着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之弦。他们用半生的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侗家心曲,在新时代的风里,传唱得愈发清亮悠远。
一审:李清 二审:滕栋 三审:刘杰华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钦苏芬 胡耀文 明睿 易伟 夏源懋
编辑:李帮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2/60/1522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