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依山傍水看新建
2025-08-28 16:37:43 字号:

文/明大熔

在广袤的天地间,有一方被时光温柔眷顾的土地——新建村,静卧于太阳坪乡西北部,宛如一颗镶嵌在乡野间的明珠,距乡政府8公里。它的名字,源自1954年那个充满希望的初级社,新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赋予了这片土地崭新的称谓。村委会驻于江口片,这里与星寨、土溪村、沙溪村紧紧相连,还与会同县连山乡交界,仿佛是连接不同村落的纽带,诉说着地域间的情谊,在渠江和岁月一起长大。

小团、江口、咸池、张家湾、白石滩、土溪铺,这6个自然团寨,如同一颗颗散落的星辰,组成了新建村这串璀璨的项链,15个村民小组则是串起星辰的丝线。8.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渠江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悠悠流淌,将村庄温柔地分割成两岸。往昔,交通的不便如同无形的枷锁,村民们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慢慢向着209国道边搬迁。村庄地势低洼,咸池更是全县的最低处,海拔仅278米,每当洪水肆虐,这里便首当其冲,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然而,江口、咸池两大渡口,却如同一座座无声的桥梁,在岁月里见证着村民们的来来往往,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回望它的历史,新建村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民国时期,它已初具雏形。明清时,它是贯堡乡贯五里的一部分,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民国35年(1946),它归属甘棠区;1950年成为北区;1952年属二区;1955年又变更为甘棠区;1956年,它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太阳坪乡新建大队;此后,历经岁月变迁,1958年属甘棠公社新建大队,1961年属太阳坪公社新建大队,直到1984年,正式成为太阳坪乡新建村。每一次的变革,都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勾勒出它独特的历史脉络。

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与希望。解放初期,全村总人口仅有1010人,男性509人,女性501人,那时的村庄,宁静而质朴。时光流转,到了2024年,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30余户人家,1600多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16- 59岁的710位劳动人口,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活力;80余位80岁以上的老人,见证着岁月的悠长,全村人均寿命达71岁。15个村民小组,宛如一个个温暖的小家,共同组成了新建村这个大家庭。黄姓、张姓、胡姓在这里扎根繁衍,各占总人口的30%,刘姓、杨姓、李姓等姓氏也在此和睦相处,900余位少数民族同胞,更是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情。在2016年并村改革前,它一直是全乡最大的行政村,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乡野之间。

在新建村的发展历程中,生产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们以种粮为主,捕鱼为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维持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村里的大食堂,那热气腾腾的大锅饭,承载着人们对集体生活的记忆;70年代,1000亩的林场拔地而起,年产值4000多元,为村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进这里,养猪专业户、养鱼专业户、养羊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了2024年,商业的浪潮席卷而来,20余户经商办店的村民,在商海中拼搏;300余位外出务工人员,远赴广东、浙江等地,带回了500万元的劳务收入。蜜柚500亩、杨梅1000亩的水果产业,楠竹林500亩、用材林3000亩的林业资源,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年,粮食总产量达650吨,产业收入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320元,村民们的生活日益富足。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建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72年,寒池片的寒池长滩水泵站建成,为农田灌溉带来了便利;1997年,那座长50米、宽5米、高3米的滚水坝,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一方水土;同年,新建 - 星寨 - 沙溪全长5公里的公路修通,结束了村庄不通公路的历史,让村民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1998年,新建港口延伸码头,造价32500元,为水上交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2004年,新建寒池渡口50米滚水坝动工修建,进一步完善了水利设施。2014年,总投资1.4亿元的县重点工程白石滩电站在此兴建,总装机10400千瓦,为村庄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15年,新建大桥举行通车典礼,180米的桥长,3.5米的桥宽,6.8米的桥高,彻底改变了村民们肩挑背扛、摆渡过日子的历史。同时,沿河公路、林区公路相继修通,怀通高速穿境而过,为村庄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200余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30%的砖混结构楼房拔地而起,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社会事业的发展,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980年,村里还看不到电视机的踪影,到了90年代,电视机、自行车、家用电器纷纷走进村民家中。1994年,村民们筹资修复民族花桥,那座桥,不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村民们情感的寄托。2024年,70%的家用电器入户率,70%的电话、手机入户率,80辆摩托车、10辆农用车、5辆货车、20辆小车,展现出村庄的现代化气息。2层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3500册图书,为村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3支农民文艺表演队,一个百姓舞台,让村民们在劳作之余,享受着精神文化的盛宴。投资50000多元修建的村级卫生室,新农合、新农保完成率均达85%以上,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岁月并非总是温柔以待。1961年,港口渡口的重大翻船事故,20余人遇难;1996年,洪水肆虐,港口、寒池片被洪水淹没2天2夜,道路冲毁,房屋受损,家禽农作物损失惨重;2003年,一起翻船事故发生,7人落水,1名小女孩失踪;2004年的洪涝灾害,80余栋房屋被淹,100余亩稻田失收,100余户人家受灾。这些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如同阴霾,笼罩在村庄上空,成为村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

但这片土地也有着神秘而美丽的传说。清光绪年间,新建小团的平天庵、新建寒池的水月庵,曾香火缭绕,见证着岁月的虔诚。而“咸池”的传说,更是为村庄增添了一抹奇幻的色彩。相传远古时代,胡俊荣夫妇来到渠江边,被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所吸引,决定在此定居。此后,夫人生下四个文武双全的儿子,都考中了生员。一天,一位白发老人在寨子中间的小山坡挖地,意外发现黄土变成了银白色、有盐味的物质,从此,人们以盐为生,这里也被称为“盐池”,后改为“咸池”。如今的咸池,是新建村的一个自然团寨,180余户580余位胡姓人家在此生活,它是靖州的最低处,海拔278米,还传说这里的一座小山坡是靖州“飞山”飞过此地时掉下的石头所化。这个传说,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代代村民的口中传唱,承载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

新建村,这片充满故事的村庄,在悠悠岁月里,既有过风雨的洗礼,也绽放着希望的光芒。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传说,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情感与记忆,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在渠江河畔徐徐展开,诉说着岁月的诗意与美好。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李帮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