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禹成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南的层峦叠嶂间,黎溪村静卧于一片苍翠之中。村名源自一道犁头状蜿蜒的小溪,流淌过苗侗人家的烟火岁月。此地虽不显赫,却与一种“神果”血脉相连——作为“靖州三宝”之一的山核桃,在此扎根已逾三百年,成为村民生命中的“金元宝”。
岁月凝香:黄苞里的文化密码
黎溪村的山核桃林深藏于山湾阴坡,老树粗若水桶,高耸数十米,见证数代人生息。据清代《靖州志》记载:“山核桃,实可取油,名核桃油,苗、侗多植之。”早在光绪年间,此地年产山核桃油即达1.5万担,黄苞坚果堆积如丘。
山核桃的食用颇有讲究。刚捡的核桃需经火烧裂壳,再浸水褪去苦涩青皮。黎溪村人深谙火候之道——炭火上不时翻动核桃,待烟火冒出便迅速夹入水盆,伴随“扑哧”一声,外壳应声绽裂。冬日围炉时,家人用竹签挑出雪白桃仁,满室生香。这酥脆香甜的滋味,既是待客之礼,更是游子心中最浓的乡愁。
金果生辉:山核桃成了“金果果”
白露时节,“白露节,核桃不在树上歇”的农谚回响山谷,村民便开启“捡元宝”的忙碌。上世纪80年代,山核桃每斤仅售0.2元,今非昔比,山核桃价格飙升至每斤7-8元,一棵丰产树即可带来数百元收入。村民清晨背篓入林,看山风摇落“黄登登”“白花花”的果实如雨,虽砸得“眼冒金花”,脸上却漾满笑意——漫山遍野的“金元宝”,再不必担忧价格便宜。如今全县山核桃基地达6.3万亩,年产量4.5万吨,居湖南第一,真正成为“南方山核桃城”。
守正创新:老技艺的新生之路
面对老树退化、经营粗放等挑战,黎溪村融入靖州山核桃产业升级大潮。2015年,全县出台《湖南山核桃栽培技术规程》,政府加大了对核桃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让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2018年,“靖州山核桃”斩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杨梅、茯苓共同成就“三宝”品牌大满贯,为靖州黎溪村的“金果果”镶上身份金边。
夕阳斜照黎溪,村口老人用柴刀背敲开刚炒制的山核桃,雪白桃仁的酥香随炊烟弥漫。这枚穿越三百年的“金元宝”,已从救荒之实化为富民之钥。它凝聚着苗侗先祖的生存智慧,更在标准化的厂房与地理标志的认证中,将深山风味酿成走向世界的靖州符号。林间簌簌坠落的,不只是一颗颗青苞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清脆足音。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潘禹成
编辑:李帮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2/62/1523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