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怡如
想起我们小时候过新年,真是一种甜美的回忆。
墙脚该(方言,意同“街”)几十户人家,既没有大富,也没有极穷,粗茶淡饭的日子家家都过得克(方言,意同“去”),再困难也要过个热热闹闹新年。
过年第一件事就是缝制新衣,每到冬天,裁缝铺就忙得很,所以,家家都要架早事(方言,意同“早准备”)把布扯好,送到裁缝铺量比子(方言,意同“尺寸”),一定要赶在年前缝好新衣服。那个时候多半是青磅布、白磅布、白细布、青洋布、兰士林布,少数有钱的老板缝一套必叽(方言,意同“毛料”)衣服。我们家每年十一月就请本该的赵寿延师傅或隔壁左桂生师傅到家里来缝衣服,我们小把戏(方言,意同“小孩”)缝一件青磅布长衫子,大人各一套兰士林布或青洋布衣裤,男子汉是对襟子上衣或长袍子,每人要缝一件白磅布里汗衣,有的还要缝棉衣棉裤。
到了六、七月间,每家每户的婆婆客(方言,意同“婆娘”)就忙着拆旧衣服打布壳子,给家里每人做一两双新鞋子,大人除了单鞋,多半还要做棉鞋,鞋底是用白布壳子打的,我们小把戏搞得很,鞋底昧(方言,意同“不”)用白布壳子,但要用桐油油过,经得穿,又防水。
过了腊八节,多数人家就请屠夫师傅杀年猪,邀请亲戚朋友来屋里吃泡汤(用槽头肉、肺、猪血等煮一大锅汤),有的猪太大,除了自己留些烘腊肉、灌香肠和送人情外,还要到小南门案板上卖一腿或一边,过年再到案板上买些新鲜肉办年夜饭吃。还要推几板豆腐用槽头肉打血圆子,做霉豆腐。
杀了年猪就打糍粑,每家都要打几斗糯米的糍粑,七八户人家共个碓款和粑粑锤,各人屋里头一天就把糯米泡好,劈好大块干柴,统一到灶屋宽敞的人家里去蒸糯米饭,四五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挨个轮着打粑粑,婆婆客在蛮宽的枞树案板上涂上黄腊挤粑粑,有的用松柏树叶子或茼蒿叶子沾上品红、品绿在粑粑上印花。粑粑打好后,晾几天,等硬了以后装进大水缸或木桶里,用冬水(立春前的水)泡。
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菩萨升天日,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抹洗灶台,清扫烟筒,把灶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在神龛上和灶台上点燃蜡烛、神香,烧钱纸敬灶神菩萨上天,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亊,下地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晚餐非常丰盛,鸡鸭鱼肉都有,大人先在神龛上点一对大蜡烛和六根神香,到大门口燃放几挂鞭炮,一屋人先跪拜祖先,然后围桌吃小年饭。
过了小年,大人们就大忙年事了,做生意的要清收欠账,婆婆客洗被窝帐子、推豆腐、炸油豆腐、煮糖豆子、杀鸡鸭、剖鱼,忙个不停。男子汉和伢几嘎要到剔头铺剔头发,每年年关剔头匠生意好得很,总是忙到半夜。
最忙的还是大年三十。一屋人都要洗澡,换新衣服,穿新鞋子新袜子,剪支嘠壳(方言,意同“指甲”),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必须有一条大鱼,意寓年年有余(鱼)。大门口两边柱子上贴一副大红对子,大门板上贴一对门神,门口的招牌灯笼擦得信亮(方言,意同“很亮”),里面点燃一支大蜡烛,把街上照得信亮的,灯笼两边还要点燃两根三四尺长的天香。屋里神龛上点一对大蜡烛,中间烧六根神香,两边各放一个大柚子,用毛笔写上圆、宝二字,柚子上面放个飞红的柑子,堂屋里挂一盏荷叶灯,屋里屋外照得通红通亮。我们宝庆人是下午团年,天黑前在堂屋里八仙桌上摆上鸡、鱼、腊肉、香肠、扣肉、糖果、水果,还要摆三个酒杯倒大半杯酒,酒杯边放三双筷子,还要用三个饭碗装三碗饭,每碗只准装一哈(方言,意同“下”)饭(注:装一哈是鬼饭),在桌子底下土地爷前点上蜡烛和神香,烧些钱纸,地上放一个草蒲墩,全家人由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拜祖先,拜完后,把桌上敬酒淋到地上。再到门口放几挂炮,全家人入席吃团年饭,餐桌上有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大叶子青菜,个个都要吃,意寓来年清清吉吉,大人总是把鸡腿夹把小把戏七(方言,意同“吃”),鸡脑壳是敬长辈七的,气氛特别祥和温馨。
吃过团年饭,婆婆客又忙开了,先收剩菜剩饭,洗碗擦桌子,还要洗全家人换下的衣服,按宝庆的习惯要煮一大锅年庚萝卜,煮糖豆子、蒸蛋卷子、炸豆腐果子、炸扣肉,男子汉和小把戏就坐在堂屋里向(方言,意同“烤”)炭盆火,燃起旺火守岁,吃瓜子花生、糖果、橙子、柑子、荸荠子等,还要吃糖豆子茶,听大人道家常,港(方言,意同“讲”)故事,小把戏瞌睡再亮(方言,意同“困”)也要睁大眼睛守岁,等到半夜家家放炮辞旧岁,大人用张小红纸包起压岁钱发给小把戏,有的小把戏睡了,大人就把压岁钱放在他枕头底下,过了子时,一屋人就陆续睡瞌睡。
大年初一卯时(凌晨五点)左右,还未天亮,大人们把小把戏都喊起来,洗好脸后,每个人七杯蜜饯茶或豆子茶,打开大门,到城墙脚摆条骨牌凳,上面摆些糖果、水果,点上蜡烛神香,烧点钱纸,地上放个草莆礅,全家人脸朝东方拜财神菩萨,还要放炮。拜了东方财神,又关上大门睡瞌睡。睡到八九点钟,一屋人起床洗脸,晚辈要给长辈下跪拜年,然后七早饭,都是团年饭的剩菜剩饭热一热,意寓有吃有剩。
初一开始拜年,按照老传统,初一崽,初二郎,已成家单独过的儿子在初一这天带上婆娘崽女,提着好酒好糖回家给娘老子(方言,意同“父母”)拜年,初二带上礼品给丈老子丈母娘拜年。人们新年见面,都要双手抱拳互相拜年,说些 “恭喜发财”“新年大发”等吉利话。小把戏三五个约起在街坊上挨家挨户拜年,先敲门,高喊“开财门,拜年啰”,大门一开,小把戏个个向大人作揖拜年,一个吃杯糖豆子茶或蜜饯茶,抓点瓜子花生糖果荸荠子就走,拜一上午年,肚子吃得胀鼓鼓的,几个荷包装满瓜子花生。
小把戏跟着父母到公公、奶奶和亲戚朋友嘠拜年,都要得到压岁钱。多半交把娘老子放起,自己留点买炮玩,买务洼广(甘蔗)吃,或者几个小把戏约起滚马,或者到街上“抽红蛋”。
生意人有办春酒习惯,生意同行在新年期间互相请酒,交流经商经验,预祝新年财运亨通,每个商号一天,有的请到正月十几。
过了初五开始耍龙灯,有黄土坡、北门坡、江东街的龙灯狮子,打油街的哈打龙,有些乡里的龙灯也要到城里来。每个龙灯队前面有两个吹马号的,马号有丈把长,是铜制的,声音低沉,蛮远都能听到,马号后面是一对牌灯,上面写起是哪个龙灯会,接着是几对花钵子灯,后面是十多对花灯,有的还有蚌壳精、彩龙船、高脚马队、武术队、锣鼓唢喇队,每个队都有两条龙,一对狮子,一条街一条街耍,家家都要点上蜡烛和神香,放炮接龙灯狮子进堂屋里耍一圈,还要用红布给龙老壳(方言,意同“龙头”)挂红,在大户人家门口舞龙,耍狮子飊桌子,最高飙六张桌子摆三层,放好久的炮就耍好久。全城炮声不断,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龙灯狮子从天黑耍到天亮,一直耍到正月十四烧龙头。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申怡如
编辑:李帮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8/83/14833458.html